墨传高节未为精,虚辱佳篇拂素屏。
不敢持毫强羞缩,喜公心已厌丹青。
墨传高节未为精,虚辱佳篇拂素屏。
不敢持毫强羞缩,喜公心已厌丹青。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佐的作品,名为《答秦兵部求墨竹(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书法技艺不够精湛,对不起佳篇而辜负了良好的纸张感到羞愧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过分追捧丹青(即绘画)的审美观念表示不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墨传高节未为精,虚辱佳篇拂素屏。"
这里,“墨传”指的是书法艺术,“高节”可能是指当时知名的书法家或某种特定的书风,但诗人自认为自己的墨色尚未达到那种境界,因此感到“未为精”。而“虚辱佳篇拂素屏”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技艺不够高超,无法与良好的纸张相匹配,从而辜负了这份良好的创作条件的内疚之情。
"不敢持毫强羞缩,喜公心已厌丹青。"
“不敢持毫”意味着诗人因为自知技艺不足,所以不敢拿起毛笔,“强羞缩”则是说如果勉强书写,也只会感到羞愧和局促。而最后一句“喜公心已厌丹青”,表达了诗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他对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绘画(即“丹青”)的过度追求已经感到不满,认为这种审美倾向已经到了厌烦的地步。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诗人内心的自我反省和对外界审美观念的批判,展现了诗人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独到见解。
营营衰俗内,侧身想初古。
古岳接一真,有物寄吞吐。
气象开祝融,馀峰或可数。
敢蓄游玩情,钦兹以自辅。
仰思夜难终,寂憩昼方午。
一杖尚能携,及时力为努。
止争数日程,疾走亦何补。
浮生牵弱绪,动息不自主。
长叹谢岳神,微神竟焉取。
再来是几时,当怜意幽苦。
旷士无近思,举体照林岫。
涉笔取自娱,澹拂亦凝秀。
尤深山水情,形销理则寿。
怆恻记君怀,恰恰为余守。
捐爱见心知,投赠怜手授。
在余犹在君,过眼等波皱。
袭玩未云痴,摩挲宛如旧。
小景森众容,微茫皆可扣。
坐我炎伏天,凉光起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