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衾扶薄病,问宵来、何事做凄清。
恁帘前点滴,庭槐砌竹,絮尽更更。
带入还家短梦,枕畔尚分明。
争傍羁人耳,分外多情。
为想乡居此际,纵闲穿屋漏,也得同听。
更银河络角,凉讯到瑶京。几时山橹归。
筑就瓜区,临水结柴荆。
西窗烛砌柈菱芡,领略秋声。
疏衾扶薄病,问宵来、何事做凄清。
恁帘前点滴,庭槐砌竹,絮尽更更。
带入还家短梦,枕畔尚分明。
争傍羁人耳,分外多情。
为想乡居此际,纵闲穿屋漏,也得同听。
更银河络角,凉讯到瑶京。几时山橹归。
筑就瓜区,临水结柴荆。
西窗烛砌柈菱芡,领略秋声。
这首《潇潇雨》由清代诗人李慈铭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夜雨声带来的独特情感体验。
首句“疏衾扶薄病”,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体状态和情绪,暗示了一种病态的脆弱与孤独感。接着,“问宵来、何事做凄清”一句,将夜雨的凄清氛围与人的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出对夜晚雨声的深思。
“恁帘前点滴,庭槐砌竹,絮尽更更。”通过具体的景象描写,如雨滴落在帘前、庭槐与砌竹上,以及雨声的连绵不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这里的“絮尽更更”不仅指雨声的持续,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和思绪的绵长。
“带入还家短梦,枕畔尚分明。”这一句转折,将主人公从现实引入梦境,但即使在梦中,雨声依然清晰可闻,仿佛是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桥梁,强化了雨声对于人物情感的影响。
“争傍羁人耳,分外多情。”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雨声以情感,它似乎特意靠近羁旅之人,显得格外深情。这种情感的投射,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主人公孤独与思念的共鸣。
“为想乡居此际,纵闲穿屋漏,也得同听。”通过想象家乡此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即使是在屋漏下闲坐,也能听到同样的雨声,这种共通的自然之声,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更银河络角,凉讯到瑶京。”这一句将视野扩展至更广阔的宇宙空间,银河与凉讯(可能指秋天的凉意)传递至瑶京(神话中的仙境),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寄托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几时山橹归。筑就瓜区,临水结柴荆。”表达了对回归宁静生活的渴望,希望有一天能回到山间,与家人一同在水边建造家园,过上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西窗烛砌柈菱芡,领略秋声。”最后,画面定格在西窗之下,烛光映照,菱芡(菱角和芡实)摆放在桌案上,主人公在烛光中品味着秋天的声音,享受着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雨声的细腻描绘,以及与主人公情感的紧密联系,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场景,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亲情、乡愁和理想生活的深深向往。
喜西风、朝来如约,新凉一雨初霁。
家山望断知何处,渺渺长天秋水。空眼底。
叹雁杳鱼沈,尺纸无人寄。芸窗草砌。
渐影颤疏桐,声敲落叶,孤枕怎成睡。逢场戏。
遮莫悲秋憔悴。今朝有酒须醉。
尊前待唤佳人道,为雪藕丝轻脆。闲省记。
便笑口频开,一岁知能几。归期尚未。
且蜡屐兰桡,湖山深处,同赏月中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