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赋闻君拟遂初,为园溪上爱清虚。
烟霞半拂轩楹入,萝薜能将绂绶疏。
岭树攒云遥似盖,阶虫萦叶尽成书。
莫言才散为时弃,得遂天年乐有馀。
作赋闻君拟遂初,为园溪上爱清虚。
烟霞半拂轩楹入,萝薜能将绂绶疏。
岭树攒云遥似盖,阶虫萦叶尽成书。
莫言才散为时弃,得遂天年乐有馀。
此诗描绘了一位文人潘子朋在溪边营造的栎园精舍,展现了其追求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志趣。首句“作赋闻君拟遂初”点出潘子朋欲在园中安放才华,追求内心的平静。接着“为园溪上爱清虚”进一步说明园址选择在溪流旁,喜爱其清幽之气。
“烟霞半拂轩楹入,萝薜能将绂绶疏”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烟霞轻拂着屋檐,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萝薜(藤蔓)缠绕,象征着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里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物心境融合,表达了对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向往。
“岭树攒云遥似盖,阶虫萦叶尽成书”则通过山岭上的树木和阶前的虫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氛围,仿佛每一棵树、每一只虫都在诉说着自然的故事,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最后,“莫言才散为时弃,得遂天年乐有馀”表达了诗人对潘子朋的赞赏与祝福,即使才华不再显于世间,也能在自然中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过上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栎园精舍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潘子朋生活态度的赞美,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传统美学观念。
君于取予无乃廉,笔端自许能摧坚。
摧坚不是老僧事,贾用不售将谁还。
却收神观反初视,先种熟耨终有年。
早知游息造溟漠,不为耳目辞嚣喧。
新诗投我苦褒拂,岂但一读头风痊。
方今冠履尚错总,不到巨浸非长川。
奸穷否极会一返,快扫丑类论亿千。
乾清坤夷龙妥帖,与师访远同留连。
建溪圭璧能圆方,万钱一啜难轻偿。
奔腾千里羞贡篚,天应不数金钱纲。
侯家钱如大国楚,陵肉渑浆推大户。
早知烦滞厌膏粱,贵此新香两三数。
一朝百室困干戈,在十于今或去五。
老工既死无典刑,髣髴儿孙追故步。
谁令远寄山泽仙,来洗沈疴太华巅。
攻顽治癣恨无术,且共山头玉井莲。
殷勤更语抱琴客,不用君归人未眠。
生长江湖中,厌食水中珍。
从得脱死来,颇见乡味亲。
每食无不饱,敢叹蔬茹贫。
老妻生过计,为我鲙鲜鳞。
饤饾盘箸间,玉缕铺缤纷。
不知惊忧后,肠胃久不伸。
疟馀病尚在,欲饫嫌膻腥。
所以纵对此,凛如见严宾。
由知饮啄缘,丰俭各有因。
所飨苟无分,对面难沾唇。
可叹赋分薄,一炙亦艰辛。
在近犹参商,其大应吴秦。
岁事已转毂,园葵行献新。
勿拟春蔬薄,春蔬久向人。
梅雨翳江浦,我来初识君。
俯仰寒暑移,几亲芝兰群。
芝兰本何心,悠然荡清芬。
不妨识度高,解使静躁分。
我从困飘泊,朋从少知闻。
投足自失所,造化本无垠。
妻儿惮远寓,岂复辨莸薰。
顾惟鄙野性,乐此川原尊。
时观前古俗,家传付儿孙。
常疑百年馀,下流名尚存。
惭非拨烦手,未能解纷纭。
虚怀饱暖恋,有愧民吏勤。
无乃同乡夫,或可覃后昆。
脱身亦由人,孤翥随腾鶱。
岂不快宿愿,谁能困笼樊。
他年方外士,相期同策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