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方侧席,四海仰文明。
好把孤吟去,便随公道行。
梁园浮雪气,汴水涨春声。
此日登仙众,君应最后生。
九重方侧席,四海仰文明。
好把孤吟去,便随公道行。
梁园浮雪气,汴水涨春声。
此日登仙众,君应最后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的场景,诗人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期许。"九重方侧席"指的是宫殿中的高堂广座,这里用来比喻官府的威严与隆重;"四海仰文明"则展现了朝廷文治的盛况,暗示着诗人对国家文化的自豪和赞美。
"好把孤吟去,便随公道行"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他希望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同时也愿意跟随友人一起走上仕途。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期许,既有对个人才艺的自信,也有对未来共同前行的期待。
"梁园浮雪气,汴水涨春声"则是用景物描写来表达季节变化和送别的情感。这里的“梁园”可能指的是某个著名的园林,而“浮雪气”则给人一种淡雅、宁静的感觉;"汴水"是古代河流名称,"涨春声"则描绘出春天到来时大自然的活力与生机。
最后两句"此日登仙众,君应最后生"充满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此日登仙众"可能是在比喻送别之日是朋友们共同攀登高峰的一天,而“君应最后生”则是希望孙凤秀才能够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取得佳绩,得到最后的成功。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友情和未来祝愿的抒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殷切期望。
吁嗟此日不再得,今古几人持道脉。
先贤讲学旧东林,明府得朋新丽泽。
四子言如万斛珠,二泉说与千金易。
绛帐清风拂子衿,黄堂化雨润丘陌。
一旦归舆赋随初,吾道虽南马首北。
仲尼归鲁是何年,泗水泉林并增色。
田间遗老顿无主,使我攀车泪沾臆。
草深一丈讲堂前,吁嗟此日不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