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驾出齐山,五月未甚暑。
遥瞻六峰道,修烟莽如褚。
浮屠在山半,卜筑气象古。
松风下石窦,阴泉鸣竹坞。
堂堂老禅子,游方遍中土。
十年不下山,不及朝市语。
拂云有幽步,凌空开峻宇。
登山复望山,六峰艳如舞。
时当一阴候,阳气骄且舞。
龙蛇伏草莽,往往暴为雨。
由兹向摇落,流光不足数。
篮舆当复来,相与同支许。
方驾出齐山,五月未甚暑。
遥瞻六峰道,修烟莽如褚。
浮屠在山半,卜筑气象古。
松风下石窦,阴泉鸣竹坞。
堂堂老禅子,游方遍中土。
十年不下山,不及朝市语。
拂云有幽步,凌空开峻宇。
登山复望山,六峰艳如舞。
时当一阴候,阳气骄且舞。
龙蛇伏草莽,往往暴为雨。
由兹向摇落,流光不足数。
篮舆当复来,相与同支许。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沈辽与德相一同游览云光寺的场景,展现了云光寺的自然美景和禅宗文化。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景、寺庙、松风、泉水等自然景观,以及老禅子的生活状态,营造了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
首句“方驾出齐山,五月未甚暑”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初夏时节,一行人从齐山出发,天气并不炎热,暗示了旅程的舒适与惬意。接着,“遥瞻六峰道,修烟莽如褚”描绘了远处山峰与缭绕的烟雾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
“浮屠在山半,卜筑气象古”提到寺庙位于山腰,古老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松风下石窦,阴泉鸣竹坞”则通过松风、石窦、阴泉、竹坞等元素,展现了山林中的清幽与生机。
“堂堂老禅子,游方遍中土。十年不下山,不及朝市语”描述了一位年长的僧人,他游历四方,却选择在云光寺隐居多年,不问世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对禅宗生活态度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
“拂云有幽步,凌空开峻宇。登山复望山,六峰艳如舞”进一步描绘了老禅子在云雾中漫步,建造高耸的庙宇,站在高处俯瞰群山,六座山峰仿佛在舞蹈,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时当一阴候,阳气骄且舞。龙蛇伏草莽,往往暴为雨”描述了特定季节的自然现象,阴天时,阳光显得格外强烈,仿佛在跳舞,而草丛中的龙蛇藏匿,随时可能化作雨水,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神秘感。
最后,“由兹向摇落,流光不足数。篮舆当复来,相与同支许”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留恋之情,期待再次与德相一同前来,共同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云光寺及其周围自然景色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禅宗生活和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天外僧伽塔,斜辉极照临。
恁栏随处好,残雪向来深。
青草无风浪,枯松半死心。
衡阳有回雁,他日更传音。
雨入纱窗风簸船,菊花过後早梅前。
锦江春色熏人醉,也到壶中小隐天。
九陌无尘夜际天,两都风物各依然。
车驰马逐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
佛馆醉谈怀旧岁,斋宫诗思锁今年。
但闻公子微行去,门外骅骝立绣鞯。
固蔕深根且一邱,少时尝恐斧斤求。
何人比拟明堂柱,几岁经营江汉洲。
终以不才名四海,果然无祸阅千秋。
空山万籁月明底,安得闲眼石枕头。
襞积蓝光刻削成,主人题作正南屏。
身更万事已头白,相对百年终眼青。
烟雨数峰当隐几,林塘一带是中庭。
红尘车马无因到,石壁松门本不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