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炼采石,遂补西北天。
愚公负太行,山岳东南迁。
天倾亦可补,地险亦可平。
人心终屼嵲,何乃莫救焉。
惜哉大宗师,枉司炉炭权。
真宰不可问,俯仰心茫然。
女娲炼采石,遂补西北天。
愚公负太行,山岳东南迁。
天倾亦可补,地险亦可平。
人心终屼嵲,何乃莫救焉。
惜哉大宗师,枉司炉炭权。
真宰不可问,俯仰心茫然。
这首清代赵由仪的《感遇(其三)》以女娲补天和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为引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困境的感慨。首两句通过女娲炼石补天和愚公改变地貌的壮举,象征着人们对于改变命运和环境的渴望与努力。接着,诗人指出即使天倾地险这样的自然灾难尚且可以弥补和平衡,然而人心的困厄为何却难以救治,流露出对人心冷漠和社会不公的忧虑。
"大宗师"暗指有权力者,诗人惋惜他们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徒然掌握着改变命运的力量("司炉炭权")。"真宰不可问"表达了对主宰命运的神秘力量无法触及的无奈,而"俯仰心茫然"则揭示了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迷茫和无助。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借神话故事批判现实,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公正和个人精神救赎的深深关切。
黄莺屡唤支筇去。黛香浓、石隐心情如故。
文杏小亭台,消得王维幽句。
脉脉筠帘遮不定,又一派、动人愁处。何处。
是碧沼流花,渔梁飞渡。
频念访戴新盟,把诗瓢挂了,再携茶具。
难买此时闲,况旧游曾住。
裘马平生挥斥久,付玉笛、吹开迟暮。未暮。
听松底鸥吟,万山春曙。
游丝吹尽,为春归、撩乱几人心绪。
欹枕长亭闻玉笛,万事何如故土。
花坠宫帘,燕巢陵树,付与渔樵语。
踏歌灯下,让他年少为主。
镇日病酒孤眠,征衫不暖,忆得分离苦。
芳草香销南国恨,侥倖新来雁羽。
画桨徐开,珠屏曲掩,莫识留侬处。
东风方便,愿随轻絮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