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吠知有客,客从何处来。
我心似柴栅,相见一为开。
索句吟幽砌,看花上古台。
东篱秋意尽,留兴待寻梅。
犬吠知有客,客从何处来。
我心似柴栅,相见一为开。
索句吟幽砌,看花上古台。
东篱秋意尽,留兴待寻梅。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郭殿邦相遇的情景,以及随后展开的一系列情感交流和自然景观的欣赏。
首联“犬吠知有客,客从何处来”,以狗吠声引入,巧妙地暗示了访客的到来,同时也引出了对访客来源的好奇。这种以动物的反应来预示人事的安排,在古代文学中颇为常见,增加了场景的真实感和生动性。
颔联“我心似柴栅,相见一为开”,运用比喻手法,将诗人的心比作柴栅,形象地表达了在见到朋友时内心的喜悦与开放。柴栅原本是封闭的象征,但在朋友面前却“一为开”,显示出友情的力量能够打破隔阂,带来心灵的愉悦和自由。
颈联“索句吟幽砌,看花上古台”,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在幽静的环境中共同创作诗歌、赏花的场景。这里的“幽砌”和“古台”营造出一种古老而宁静的氛围,暗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感基础和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
尾联“东篱秋意尽,留兴待寻梅”,则将视线转向自然,通过“东篱”这一意象,联想到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同时,“秋意尽”与“寻梅”形成对比,既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也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追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温馨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体现了明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强起凭高望,唯有落木寒鸦。曝背坐,野人嗟。
远渚乱蒹葭。梅花纸帐风凄紧,楼外冷日残霞。
对短景、暖炉重会,村酒频赊。堪夸。
隋宫树,宵深剪彩,游上苑,春知放花。
正晚去、江山似画。乘清兴、度腊藏阄,扫雪煎茶。
扶馀贡玉,黍谷吹篪,寒落谁家。
闷坐苦炎热,何日起清凉。
时时挥汗如雨,闭户懒衣裳。
总有浮瓜沉李,未得冰壶雪峤,倦倒竹方床。
欹枕看图画,竟日罢焚香。梦飞瀑,思露井,慕幽篁。
渔歌嘹亮,不知何处浴沧浪。
那得龙皮裁扇,去觅骊山下榻,一任日舒长。
无奈红尘近,心地若探汤。
日透丛槐,蝉鸣高柳,碧纱窗户风生。
玉骨清凉,迟迟午倦钗轻。含愁斜倚银屏。
看双双、蛱蝶多情。黄金槛外,湘妃帘底,不耐闲行。
梦沉寒玉,灰冷炉烟,金针闲却,绣线飘零。
粉慵朱懒,台前鸾镜空明。
泪眼盈盈,伴孤眠、朝燕昏萤。甚炎蒸。
追思往事,意冷如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