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至此更无山,故是明堂结局处。
南临平野千里馀,况鲜林岚蔽亏虑。
我诣精蓝礼佛罢,山斋虽小足清趣。
穷目何须百尺楼,因迥为高万景赴。
夙闻圣感结遐想,不见云窗见烟树。
今朝搴幌俯帝畿,瀛海蓬山乃毕露。
因知见不贵拘墟,天高鉴卑理则固。
西山至此更无山,故是明堂结局处。
南临平野千里馀,况鲜林岚蔽亏虑。
我诣精蓝礼佛罢,山斋虽小足清趣。
穷目何须百尺楼,因迥为高万景赴。
夙闻圣感结遐想,不见云窗见烟树。
今朝搴幌俯帝畿,瀛海蓬山乃毕露。
因知见不贵拘墟,天高鉴卑理则固。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圣感寺眺望远方的所见所感。首先,诗人以“西山至此更无山,故是明堂结局处”开篇,将圣感寺置于西山之巅,象征着其作为宗教圣地的特殊地位。接着,“南临平野千里馀,况鲜林岚蔽亏虑”,描述了从寺中向南望去,广阔的田野与轻柔的山岚交织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我诣精蓝礼佛罢,山斋虽小足清趣”,表达了作者在完成对佛的礼拜后,在简朴的山斋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乐趣。紧接着,“穷目何须百尺楼,因迥为高万景赴”,通过对比高楼与自然景色,强调了站在高处欣赏美景的必要性,同时也暗示了心灵的高度与视野的广阔。
“夙闻圣感结遐想,不见云窗见烟树”,反映了作者对圣感寺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景象的期待,虽然未能见到想象中的云窗,却在烟树间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最后,“今朝搴幌俯帝畿,瀛海蓬山乃毕露”,描绘了作者今日得以俯瞰京城,以及远处的海洋与蓬莱仙山尽收眼底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赞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圣感寺及其周围环境的独特感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热爱。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高远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同。
渡浮桥,黄流喷薄翻云涛。
骈头巨舰寸金纤,翼以巨木维虹腰。
戍河老兵三太息,顾语行人泪沾臆。
去年造桥民力殚,今年过桥车毂击。
只愁屡坏费修营,追呼无时困征役。
前月南朝天使来,欲令践此誇雄哉。
无何层冰蔽流下,三十六洪中夜摧。
当时白马津头渡,不下毡车上船去。
今朝缓辔扬鞭回,笑踏长鲸指归路。
但愿河伯常安流,斯桥不断千古浮。
他年过师枕席上,孰忧王旅行无舟。
适见黎阳山下驿,驿垣破处龟趺出。
丰碑大字天成桥,犹是宣和时相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