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十里度松风,笑汲灵泉忆志公。
流去可观心不住,照来还悟色皆空。
烹茶客坐春云外,洗钵僧归夜月中。
况接园陵佳气近,清波应与鼎湖通。
山门十里度松风,笑汲灵泉忆志公。
流去可观心不住,照来还悟色皆空。
烹茶客坐春云外,洗钵僧归夜月中。
况接园陵佳气近,清波应与鼎湖通。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诗人通过“山门十里度松风”,以自然界的风声引入,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接着,“笑汲灵泉忆志公”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高僧志公的怀念,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流去可观心不住,照来还悟色皆空”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流动与静止、物质与精神的深刻思考。水流虽可观,但心却不能停留;镜照虽能显现万物,但色相皆为空幻。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烹茶客坐春云外,洗钵僧归夜月中”描绘了一幅和谐共生的场景,茶香四溢,宾客欢聚,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仙境之中;僧人洗钵归来,月光洒落,宁静而庄严。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禅宗的宁静。
最后,“况接园陵佳气近,清波应与鼎湖通”则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相结合,园陵的佳气与清波的流动,似乎与传说中的鼎湖相通,赋予了自然景象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同时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追求。
与君诗兴素来狂,况入清秋夜景长。
溪阁共谁看好月,莎阶应独听寒螀。
卷中新句诚堪喜,身外浮名不足忙。
会约垂名继前哲,任他玄发尽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