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在知命,行止岂人能。
元亮归庐阜,延之牧始兴。
时才宜政柄,老我只诗朋。
何日携君手,西湖共访僧。
乐天在知命,行止岂人能。
元亮归庐阜,延之牧始兴。
时才宜政柄,老我只诗朋。
何日携君手,西湖共访僧。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超脱世俗情怀的诗歌。诗人以一种乐观达观的心态,表达了对命运的认知与顺应,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生活态度。
“乐天在知命,行止岂人能。” 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天命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理解和接受。这里所说的“知命”指的是对生命与命运有深刻的认识,而“行止”则是行动与停止的选择,这里暗示了诗人对于个人行为与生活节奏的自主掌控。
“元亮归庐阜,延之牧始兴。”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隐逸田园的生活图景。元亮可能指的是诗人的朋友或同道中人,他们一起选择回到自然的怀抱,过起了耕耘与放牧的简单生活。
“时才宜政柄,老我只诗朋。”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事和个人才华的态度。诗人认为在适当的时候,应该让有能力的人来掌握政治的权柄,而自己则已经步入晚年,只愿意与诗歌为伴。
“何日携君手,西湖共访僧。” 最后两句流露出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与朋友一同漫步在美丽的西湖之滨,去探访那些居住在湖畔寺庙中的僧侣,这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淡泊、超脱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也反映出宋末元初社会动荡不安时期知识分子对于世事的逃避与选择。
雨过验庭树,始知春气还。
造化不相限,随意成斑斓。
蒙蒙一寸枝,新故伤其间。
四时递相见,花叶了不閒。
安能待头白,然后凋朱颜。
阳春久断绝,梦想见弓弯。
醉后发高唱,狂句请莫删。
不贵文字奇,贵使耳目顽。
从来贤智出,不与庸俗关。
性情通草木,羞辨魑魅奸。
周道满荆棘,歧路盈海寰。
举足何所蹈,归去天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