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坐思归不举头,窗风为我翻书叶。
众中闻语认乡里,便觉石门寒叠叠。
云庵已作白塔新,当眼风枝心欲折。
道人丛林十年旧,古寺青灯夜相接。
失声方欲问江南,忽忆去年淮上别。
逃空蛩然闻足音,见子令人解愁结。
地炉火冷霜月苦,一室諠哗终暖热。
湘山破晓立俜停,秀抹铅华馀积雪。
故应山亦为余喜,隔岸遥看圆笑靥。
千岩佳处可同游,明日波晴当理楫。
兀坐思归不举头,窗风为我翻书叶。
众中闻语认乡里,便觉石门寒叠叠。
云庵已作白塔新,当眼风枝心欲折。
道人丛林十年旧,古寺青灯夜相接。
失声方欲问江南,忽忆去年淮上别。
逃空蛩然闻足音,见子令人解愁结。
地炉火冷霜月苦,一室諠哗终暖热。
湘山破晓立俜停,秀抹铅华馀积雪。
故应山亦为余喜,隔岸遥看圆笑靥。
千岩佳处可同游,明日波晴当理楫。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乾上人在长沙相聚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环境的变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
首句“兀坐思归不举头”,描绘了诗人独自坐着,思绪万千,似乎在思考着归乡之事,但又无法将目光从眼前的景象中移开。这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
接着,“窗风为我翻书叶”一句,巧妙地将自然界的风吹动树叶与读书的场景联系起来,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隐喻了知识与自然的交融,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众中闻语认乡里,便觉石门寒叠叠。”这一句通过在人群中听到熟悉的声音,勾起了对家乡的回忆,引发了对过去岁月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亲近感,仿佛石门的寒意正是他心中那份淡淡的乡愁。
“云庵已作白塔新,当眼风枝心欲折。”描述了云庵(可能指寺庙)的新面貌,以及风中摇曳的树枝给诗人带来的微妙感受。这里既有对新事物的喜悦,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绪。
“道人丛林十年旧,古寺青灯夜相接。”提到与老友重逢的喜悦,以及在古寺中共同度过的夜晚,强调了友情的深厚与时间的流转。
“失声方欲问江南,忽忆去年淮上别。”表达了诗人因重逢而引发的回忆,对过去的离别和对未来的期待交织在一起,情感真挚而动人。
“逃空蛩然闻足音,见子令人解愁结。”通过昆虫的声音和对朋友的思念,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释然。
“地炉火冷霜月苦,一室諧哗终暖热。”描绘了室内温暖与室外寒冷的对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的温暖,体现了生活的温馨与和谐。
“湘山破晓立俜停,秀抹铅华馀积雪。”以湘山的清晨景色作为背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最后,“故应山亦为余喜,隔岸遥看圆笑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通过想象山也为他的喜悦而笑,进一步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情感和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充满了禅意和哲理,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邈矣时序迈,悠悠羁思悬。
少岁觌飞龙,振步蹑云烟。
杨芬凌紫霄,结驷览黄渊。
王纲袛以穆,四海屡丰年。
晨趋谒云陛,晚沐踏京尘。
流觞拥华馆,藻翰飞阳春。
逸者眷多暇,壮士耻无闻。
徒阅芳华改,何有尺寸勋。
日月不我待,倏忽星运移。
抱疴届兹夕,怃然伤夙期。
玄发难久恃,母令达者嗤。
达人隐城市,端居穆幽深。
虽当车马交,而无尘土侵。侧径入迤?,层轩递明阴。
萧森间水竹,窈窕想云岑。
朝回隐几坐,幽意宛山林。
想当缔构初,岂有远世心。
抗席展图史,分庭盍朋簪。
覃恩穷海岳,清言振璆琳。
譬彼九皋唳,风听彻重阴。
鸿飞二十载,俯仰成古今。
高云复南逝,何时续幽寻。
行窝倘有作,千里续遗音。
碧桃花外飞青鸟,金母麟车踏瑶草。
御书有约会麻姑,弱流遥望蓬莱岛。
天风飒飒吹霓裳,九霄环佩声琅琅。
双成手把玉如意,车前作伴呼阿香。
尘埃难染圭璋质,名姓生来入仙籍。
云窗雾阁隔人寰,陌上少年空自惜。
燕罢瑶池拾翠翘,玉箫声断彩云飘。
阳台总是荒唐梦,金屋何须贮阿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