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曲水涯,祠边仍是相公家。
千秋若解收金镜,万里何缘枉翠华。
门外犦牲兼絮酒,岭头松树夹梅花。
人间不乏牛仙客,长揽遗编费叹嗟。
丞相祠堂曲水涯,祠边仍是相公家。
千秋若解收金镜,万里何缘枉翠华。
门外犦牲兼絮酒,岭头松树夹梅花。
人间不乏牛仙客,长揽遗编费叹嗟。
这首明代诗人祝允明的《谒张文献公祠》描绘了丞相祠堂的静谧与庄重氛围。首句“丞相祠堂曲水涯”点出祠堂位于水边,环境清幽。次句“祠边仍是相公家”暗示祠堂与张文献公的故居相连,增加了历史的亲切感。
“千秋若解收金镜,万里何缘枉翠华”运用象征手法,将国家的治理比喻为收金镜(喻指智慧),表达对张文献公治国有方的赞美。而“枉翠华”则暗指帝王的车驾,言其因敬仰而亲临祠堂,体现了对先贤的崇敬之情。
“门外犦牲兼絮酒,岭头松树夹梅花”描绘祠堂外的祭祀场景和自然景观,牺牲(祭品)与絮酒(酒席)的细节展现出对张文献公的祭祀之诚,而松梅并立则寓意坚韧与高洁,增添了祠堂的肃穆与雅致。
最后,“人间不乏牛仙客,长揽遗编费叹嗟”表达了后人对张文献公的怀念,认为世间仍有如他般才德出众的人物,但感叹未能亲见其风采,只能通过遗著来感受其智慧与贡献,流露出深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祠堂为载体,通过描绘景象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对治国理政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