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理通万汇,泠泠含人心。
何必钟子期,始可为知音。
绝响久无闻,荒台留至今。
寂寞一登眺,日斜江汉深。
天风鼓云涛,虚籁生空林。
琴理通万汇,泠泠含人心。
何必钟子期,始可为知音。
绝响久无闻,荒台留至今。
寂寞一登眺,日斜江汉深。
天风鼓云涛,虚籁生空林。
这首清代诗人艾畅的《伯牙台》描绘了一幅古琴艺术与自然景色交融的画面。首句"琴理通万汇"表达了琴音能够传达万物之理,深远而包容。"泠泠含人心"则强调琴声能触动人的内心世界,富有感染力。接下来的"何必钟子期,始可为知音"借用伯牙与子期的典故,指出真正的知音并非必须如子期那样闻名,而是能共鸣琴音的人。
诗中"绝响久无闻,荒台留至今"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伯牙台的孤寂,它虽曾有绝美琴音,但如今已无声息,只剩下遗迹留存。"寂寞一登眺,日斜江汉深"描绘了诗人独自登台远望的场景,夕阳映照下的江汉显得更加深邃,增添了画面的寂寥感。
最后两句"天风鼓云涛,虚籁生空林"以自然景象收尾,天风吹动云涛,空林回荡着虚幻的琴音,仿佛琴声穿越时空,在大自然中延续,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伯牙台的景色和历史,以及对古琴艺术的赞美,表达了对知音难觅和历史沉淀的感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