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返雀鷇,晏子称其仁。
鳏寡既有室,长年不负薪。
焉知子玉节,遗祸逮天伦。
推恩限目见,太息此君臣。
景公返雀鷇,晏子称其仁。
鳏寡既有室,长年不负薪。
焉知子玉节,遗祸逮天伦。
推恩限目见,太息此君臣。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刘基所作的《咏史二十一首》中的第九首,主要通过历史典故来表达对君主施政的评价。诗中以齐景公释放被当作食物的小鸟“雀鷇”一事,赞扬了他的仁德。接着,诗人提到晏子(齐国名相)肯定了景公的这一行为,暗示他的政策惠及到了鳏寡孤独的人,使他们有了安居之所,老者不必再背负沉重的柴薪。
然而,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指出如果这种仁政仅限于眼前可见的范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子玉(春秋时期楚国将领)的节俭过度,导致军备不足,最终影响到国家的安危,甚至波及到家族关系。诗人借此警示,君主的恩惠应当全面而长远,不能只顾眼前。
最后两句,“推恩限目见,太息此君臣”,表达了诗人对于景公未能将仁政推广至更广阔天地的遗憾,以及对君臣之间未能深入讨论和规划长远之策的叹息。整首诗寓言性强,借古讽今,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一纪帅三垂,待士敢不至。
推诚以求应,百不得一二。
彦升其应者,所应由道义。
幕中六七年,始卒无少异。
严霜摧万木,老柏弥苍翠。
烈火炽三日,良玉自温粹。
奉亲不可留,含笑就委吏。
须代处洺邑,洁羞勤以遂。
我病来相台,去客无所觊。
彦升两见过,顾旧不顾利。
言别之远官,驽枥饲骐骥。
蹄齧慎勿较,所困非吾类。
自古贤者为,争免不肖忌。
坐待天衢亭,万里观腾辔。
旅食长安城,回遑奔走无停行。
清怀壮抱失素尚,胸中堆积尘土生。
偷閒得至玉峰下,为闻悟真之寺之嘉名。
杖邛赤脚渡蓝水,细流激激心骨清。
仰看苍山高峰旁,白云明灭藏日光。
行人遥指置寺处,正在白云之中央。
逡巡缘栈更险绝,攀萝扪壁随低昂。
朋行咫尺乃相失,已与云雾相翱翔。
时闻啼鸟如吹竹,数步一休还纵目。
行行未知高则危,下视昏烟覆平陆。
满岩佳树尤朴樕,赫赤如霞间浓绿。
是时八月初,路旁已见芬芬菊。
贪奇恋景不知倦,侧睥又复心瑟缩。
神魂飞下大壑幽,定省移时进双足。
寺门高开朝日辉,丹青黯澹唐时屋。
老僧引我周游看,且云白氏子诗乃实录。
此诗畴昔予所闻,殷殷更向碑前读。
按言索像今无复,惟有流泉数道如车辐。
我嫌世累欲暂居,又云此地无留宿。
殿宇之后林莽中,日暮尝有虎豹伏。
凿石龛边崖至深,近有浮屠于此相枨触。
悁心宿忿两不解,一乃颠挤死其谷。
我闻为之久颦蹙,此向期将避烦辱。
不为伤生事,争如平地随流俗。
叹息回头急出山,始觉全躯已为福。
《蓝田悟真寺作》【宋·苏舜钦】旅食长安城,回遑奔走无停行。清怀壮抱失素尚,胸中堆积尘土生。偷閒得至玉峰下,为闻悟真之寺之嘉名。杖邛赤脚渡蓝水,细流激激心骨清。仰看苍山高峰旁,白云明灭藏日光。行人遥指置寺处,正在白云之中央。逡巡缘栈更险绝,攀萝扪壁随低昂。朋行咫尺乃相失,已与云雾相翱翔。时闻啼鸟如吹竹,数步一休还纵目。行行未知高则危,下视昏烟覆平陆。满岩佳树尤朴樕,赫赤如霞间浓绿。是时八月初,路旁已见芬芬菊。贪奇恋景不知倦,侧睥又复心瑟缩。神魂飞下大壑幽,定省移时进双足。寺门高开朝日辉,丹青黯澹唐时屋。老僧引我周游看,且云白氏子诗乃实录。此诗畴昔予所闻,殷殷更向碑前读。按言索像今无复,惟有流泉数道如车辐。我嫌世累欲暂居,又云此地无留宿。殿宇之后林莽中,日暮尝有虎豹伏。凿石龛边崖至深,近有浮屠于此相枨触。悁心宿忿两不解,一乃颠挤死其谷。我闻为之久颦蹙,此向期将避烦辱。不为伤生事,争如平地随流俗。叹息回头急出山,始觉全躯已为福。
https://shici.929r.com/shici/aJSCGE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