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院静沉沉,微闻有梵音。
不来陪客语,应恐坏禅心。
母处归全少,师边悟已深。
戒衣皆自衲,因讲始停针。
满院静沉沉,微闻有梵音。
不来陪客语,应恐坏禅心。
母处归全少,师边悟已深。
戒衣皆自衲,因讲始停针。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藏于市的静谧禅院生活。"满院静沉沉,微闻有梵音"表明整个院落笼罩在一种寂静和神圣之中,只听得见佛经诵读的声音,这是对内心世界寻求平静的一种刻画。
"不来陪客语,应恐坏禅心"则表现出诗人对于维护内心清净状态的坚持,不愿意被世俗的话语打扰,以免影响到禅修的心境。这里的“客语”暗示了外界纷扰和干扰,而诗人选择的是远离尘嚣,保持心灵的澄明。
"母处归全少,师边悟已深"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的个人经历。他可能在母亲那里得到过关爱,但现在他更多地是在师父那里的教导下获得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这里“母处”和“师边”的对比,不仅是家庭与寺院生活的转换,更是世俗情感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升华。
"戒衣皆自衲, 因讲始停针"最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在寺院中的日常生活。他自己缝补僧服,这是一种对佛法修持的实践。同时,“因讲始停针”表明他在听经讲解时专注到连针线都不再动了,形象地展示了他的专心致志。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净化的生活状态。
庭下讼诉如堵墙,案上文书海茫茫。
酒酸䏑冷不得尝,椎床大叫欲发狂。
故人书来索文章,岂知吏责终岁忙。
寒龟但欲事缩藏,病骥敢望重腾骧。
日曛稍退凫鹜行,小山丛竹堂东厢。
呼儿深炷铜炉香,楚骚为我祓不祥。
屋东菊畦蔓草荒,瘦枝出草三尺长。
碎金狼藉不堪摘,扫地为渠持一觞。
日斜大醉叫堕帻,野花村酒何曾择。
君不见诗人跌宕例如此,苍耳林中留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