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书法已三传,琬琰文章到处镌。
闻说贤郎当跨灶,银钩爱学柳诚悬。
君家书法已三传,琬琰文章到处镌。
闻说贤郎当跨灶,银钩爱学柳诚悬。
这首诗赞美了柳公权的书法艺术及其对后人的影响。首句“君家书法已三传”,赞扬了书法艺术在家族中传承三代的辉煌成就。接着“琬琰文章到处镌”一句,以珍贵的玉器和美石比喻文章的高雅与流传之广,形象地描绘了柳公权的文章被广泛传颂的情景。
“闻说贤郎当跨灶”中的“贤郎”指柳公权的儿子或后代,暗示柳公权的优秀品质和才华不仅体现在书法上,也影响到了他的家族成员。“当跨灶”可能是指继承家业或技艺,这里暗含着对柳氏家族书法艺术将得以延续的期待。
最后一句“银钩爱学柳诚悬”表达了对柳公权书法风格的喜爱与追求。其中“银钩”是形容书法笔画如银钩般优美,而“柳诚悬”则是对柳公权的尊称,表明诗人欣赏并渴望学习柳公权的书法精髓。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赞美柳公权及其家族的艺术成就,展现了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崇敬之情。
纤柔数撚春衣薄,惨澹风埃纷作恶。
孤城道是古平原,感慨兴怀涕横落。
禄山逆节初萌动,呀然锐气吞河朔。
赖公兄弟举义旗,始畏诸豪谋掎角。
两京逮没胡雏手,识者固知非贼有。
谓应北顾雄武城,恐有如公议其后。
兵非牵制敌不亡,沛公灭楚资彭郎。
公功岂在李郭下,成败休论孰短长。
输金委璧驯虎狼,莫知何状乃麟凰。
兼陈辞旨悼耄荒,阴霾蔽日魂惨伤,呜呼殷鉴那可忘。
束带拜先生,郡斋芳树底。
渴心慰畴昔,婉娈增色喜。
玉貌泽且温,霜髯奋而理。
高词轧金石,劲气参碣砥。
为指烟水东,微茫脩竹里。
炼形有仙客,颇遂虚玄旨。
挟我往访之,凌晨涉中沚。
客从清浪去,云窦扃不启。
时见岩洞阴,芳华耀桃李。
桃李亦何言,忘言相对倚。
开樽不停手,作书动盈纸。
试问还丹客,长生古今几。
君材匪庸流,声望满遐迩。
愿为吾道计,兹事宜力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