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一钵亦良图,王膳虽逢味不殊。
只把笑言当大斧,虚传咳唾落明珠。
睢阳抉齿万年白,若水挝唇两片朱。
舌上纵饶莲十丈,于今用得半毫无。
千家一钵亦良图,王膳虽逢味不殊。
只把笑言当大斧,虚传咳唾落明珠。
睢阳抉齿万年白,若水挝唇两片朱。
舌上纵饶莲十丈,于今用得半毫无。
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函可所作的《答》。诗中以幽默诙谐的手法,探讨了言语与物质享受之间的关系。
首句“千家一钵亦良图”,以“一钵”比喻生活中的简单朴素,暗示即使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接着,“王膳虽逢味不殊”则对比皇家的奢华饮食与普通人的日常食物,指出无论食物的来源如何,其本质的滋味并无太大差异。
“只把笑言当大斧,虚传咳唾落明珠”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将笑声和话语比作大斧,而咳嗽和唾液比作明珠,强调了言语的力量和价值。笑声和话语可以像大斧一样劈开冷漠和隔阂,也可以像明珠一样照亮人心,传递真挚的情感和智慧。
“睢阳抉齿万年白,若水挝唇两片朱”这两句通过牙齿的颜色变化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睢阳是古代地名,这里借指牙齿洁白如雪;若水则是神话传说中的河流,此处形容嘴唇红润如朱。这两句表达了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最后,“舌上纵饶莲十丈,于今用得半毫无”则以莲花为喻,说明即使口才再好,也难以改变现实中的困难和无奈。莲花虽美,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暗示了言语的局限性和行动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深刻揭示了言语与物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追求精神满足时,不应忽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花项君王瓦棺冷,柴家陵上西风?。
殿前点检不知名,醉眼摩挲睨周鼎。
白昼龙虎行天阶,紫微小星何佔哉。
先生大笑出门去,明日华山归去来。
山色还如旧时好,流水小桥散芳草。
千载谁知驴背心,芒砀云深入孤岛。
汴城峨峨汴水流,江南江北数百州。
春王未已晋王起,人间万岁更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