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见提筐下,翩妍实端妙。
将去复回身,欲语先为笑。
闺中初别离,不许觅新知。
空结茱萸带,敢报木兰枝。
遥见提筐下,翩妍实端妙。
将去复回身,欲语先为笑。
闺中初别离,不许觅新知。
空结茱萸带,敢报木兰枝。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乌林村见到采桑女子的情景,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画面。
首句“遥见提筐下”,描绘了远处一位女子提着篮子缓缓走来的场景,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接着,“翩妍实端妙”一句,赞美了这位采桑女子的美丽与优雅,用“翩妍”形容她的动作轻盈、姿态优美,而“端妙”则强调了她举止的得体与高雅。
“将去复回身,欲语先为笑”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女子之间微妙的互动。即将离开时,她们转过身来,还未开口,便已相视而笑,这份默契与情感的交流,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和谐。
“闺中初别离,不许觅新知”则揭示了女子们可能来自同一村庄,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和情感经历。初尝离别的滋味,心中难免会有对新朋友的渴望,但又因为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使得这种渴望变得含蓄而深沉。
最后,“空结茱萸带,敢报木兰枝”两句,以象征手法表达了女子之间深厚的情谊。茱萸带是古代女子佩戴的一种装饰品,常与节日或特定场合联系在一起;木兰枝则是借用了木兰从军归来,与家人团聚的故事,象征着重逢与团聚的美好愿望。这两句诗暗示了虽然暂时分离,但心中始终保持着对彼此的思念与期待,希望未来能够像木兰归家一样,重聚欢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采桑女子形象的细腻刻画,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温情与诗意的画面,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文人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感悟。
甲子推迁,问仙侣、长生何术。
也曾采、甘州红杞,良常苍术。
华岳峰高难觅藕,天台路远谁投栗。
但加餐、曝背坐茅檐,冬之日。头上发,非全漆。
身上布,无全匹。笑半生迂拙,书空秃笔。
捉鼻苦吟怜我瘦,藏刀强笑输人密。
读先生《阅甲》廿年诗,愁心出。
问谁家、美酝得沾唇,频过可淹留。
有陶公辞组,陈王把卷,携我登楼。
左手《离骚》、腐史,右手酒盈瓯。
纵使长衰贱,也自风流。
闻说易州酒味,击筑悲歌处,绝胜南州。
便酿方学得,种秫可曾收。
笑生来、不谙凌杂,那一椿、家事上心头。
但知道,客来呼设,任妇为谋。
碧云一抹斜阳外,楼头尚余秋意。
拄颊微吟,垂帘静坐,领略乾坤清气。壮怀难已。
只猿鹤多情,莼鲈饶味。
是处勾留,溪山总在画图里。
相逢且谋一醉,笑投书北阙,久知非计。
淡淡芦花,垂垂菊蕊,为问同心有几?商歌漫倚。
又风紧林梢,月生眉际。城上乌啼,酒阑离绪起。
记华灯飐影,惊刬地、暗尘收。
想乍冷笙歌,闲抛彩胜,倦倚箜篌。罗帱。
梦魂牢锁,再难寻、拜月小红楼。
只是凄凉独醉,从教冷落欢游。凝眸。
空盼旧鸳俦,忍更负温柔。
怕梅粉飘残,兰痕吹醒,一倍春愁。
知否满襟风月,被燕猜、莺妒等闲休。
辜负扫眉才子,远山别样风流。
霜叶惊秋,渐庭梧乱落,翠影频收。
桂屏香暗锁,羌笛弄深愁。蛩语切、晚砧幽。
凉月印前洲。问夜来、几分寒色,未满衾裯。
盘中玉露轻浮。却和成珠泪、日为君留。
纵鱼笺十幅,谁寄海西头。思撇下,又难休。
看雁字横楼。蹴西风、墨痕零乱,空惹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