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江上几层,峭壁半垂藤。
殿锁南朝像,龛禅外国僧。
海涛摏砌槛,山雨洒窗灯。
日暮疏钟起,声声彻广陵。
盘江上几层,峭壁半垂藤。
殿锁南朝像,龛禅外国僧。
海涛摏砌槛,山雨洒窗灯。
日暮疏钟起,声声彻广陵。
此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高处之景象与感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以及历史遗迹的点缀,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
首句“盘江上几层”即设定了一个在江边蜿蜒连绵、层峦叠嶂的山水环境。"峭壁半垂藤"则进一步描写了山势陡峭,藤蔓攀爬其间的情景,展示了一种自然与野性的美。
接着,“殿锁南朝像”和“龛禅外国僧”两句,将视角转向历史遗迹。诗人可能正身处一座古老的寺庙之中,那里的殿宇曾经锁住了往昔南朝的影像,而在其中的龛窟里,或许供奉着来自遥远外国的僧侣,这些都是历史的沉淀,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海涛摏砌槛”、“山雨洒窗灯”两句,是对自然景象的继续描绘。"海涛"可能是比喻性的表达,而"山雨"则更添几分阴霾,通过"窗灯"这一物象,可以想见诗人正在寺庙中观赏这样的风光,同时也许在内心深处寻找着某种超然的宁静。
最后,“日暮疏钟起”、“声声彻广陵”两句,则是时间流转和空间延展的结合。"日暮"表明了时间,"疏钟"则是寺庙中特有的景象,而"声声彻广陵"则让人联想到了声音穿越空间的壮阔感受。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美与历史遗迹的描写,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究,展现了诗人在登高临远时所获得的一种超脱尘世、达观忘我的精神状态。
有酒招元亮,无浆馈子居。
何曾三不速,焉用一行书。
乞饮殊无分,干时不已疏。
犹应慰大嚼,玉轴到吾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