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献书去,薄暮返灵台。
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
闻莺忽相访,题凤久裴回。
石髓空盈握,金经秘不开。
还疑缝掖子,复似洛阳才。
游人献书去,薄暮返灵台。
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
闻莺忽相访,题凤久裴回。
石髓空盈握,金经秘不开。
还疑缝掖子,复似洛阳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历之人在薄暮时分回到灵台的景象。诗中的“游人献书去,薄暮返灵台”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寻访,以及自己独自返回山中隐居之地的情境。
接下来的“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则写出了诗人在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时,通过占卜来确认所求。这里的“传道”指的是交流心得和学问,“青囊”是古代占卜用的工具,而“仙友”则可能象征着那种高洁、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诗中后半部分,通过“闻莺忽相访,题凤久裴回”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情谊深厚,即便是偶然的拜访,也能引起彼此深刻的回忆和交流。这里的“闻莺”指的是听到燕子的鸣叫,这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或友人的到访,“题凤久裴回”则是写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深。
紧接着,诗人通过“石髓空盈握,金经秘不开”两句,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守护内在智慧的意境。“石髓”在这里象征着纯净和坚固,“金经”则代表着珍贵的知识或心得,而“空盈握”和“秘不开”则表明诗人对外界的防备和对内在智慧的保护。
最后两句“还疑缝掖子,复似洛阳才”,通过历史上的才子故事(如《世说新语》中的王粲),抒写了诗人对于自己才能是否能得到认可的自我怀疑,以及对古代名士洛阳才子的赞赏和向往。
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于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于个人才华和智慧的自省。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细腻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状态。
佩刀一刺山为开,壮士大呼城为摧。
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
长戈逐虎祁连北,马前曳来血丹臆。
却回射雁鸭绿江,箭飞雁起连云黑。
清泉茂草下程时,野帐牛酒争淋漓。
不学京都贵公子,唾壶麈尾事儿嬉。
开岁尚残冬,佳哉雪意浓。
润归千里麦,声乱五更钟。
帘隙收初密,墙隅积已重。
龙团笑羔酒,狐腋袭驼茸。
危槛临攲竹,幽窗听堕松。
忽思西戍日,凭堞待传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