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凌乱晓光凝,气接昆崙冷不冰。
龙饼麝元皆御墨,游鱼吞却化鲲鹏。
黑云凌乱晓光凝,气接昆崙冷不冰。
龙饼麝元皆御墨,游鱼吞却化鲲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景象,以砚池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自然与神话的元素,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首句“黑云凌乱晓光凝”,描绘了清晨时分,乌云密布,光线被遮蔽,形成一种压抑而神秘的氛围。这里的“凌乱”二字,不仅形容了云层的杂乱无章,也暗示了自然界力量的不可预测性,为后续的描述奠定了基调。
次句“气接昆仑冷不冰”,将视线从地面转向更远的天际,昆仑山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山,象征着高远与神圣。这里通过“气接”二字,形象地表达了空气与昆仑山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感应,同时“冷不冰”则强调了这种寒冷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冰冷,而是心灵上的清凉与宁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
接下来,“龙饼麝元皆御墨”,这一句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砚池中的墨比作龙饼和麝香,寓意着文人的创作如同龙的神迹,香气四溢,充满灵性和尊贵。御墨在这里不仅指珍贵的墨料,更是象征着皇家的权威与文人的荣耀,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崇高敬意。
最后一句“游鱼吞却化鲲鹏”,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将微小的游鱼与巨大的鲲鹏相联结,寓意着在知识与智慧的海洋中,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也能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达到更高远的境界。这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期许,也是对文学创作无限可能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知识、智慧和创造力的深刻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一重窗网,认碧玻璃纸,三面屏障。
不是梧桐,便是芭蕉,红亭半角都让。
断无人处帘垂地,便几点疏疏雨响。
有隔花架上,鹦哥恰好,翠毛新长。
最忆沙堤里外,断桥四五月,湖水新涨。
密密层层,几个湾头,暗里只通双桨。
伤春杜牧来何暮,已赢得天涯惆怅,看夕阳山外青山,又费一番浓想。
绿阴如滴,在苔花疏处,深茜堪摘。
栉栉斜梳,小样鱼鳞,凉烟一剪犹湿。
年来南浦多离恨,想钿朵有人抛掷。
恰笑他,吹出无心,还似鬓边曾贴。
最好手携鸾尾,呼龙一片种,横扫无迹。
道是兰江神女,行来有此,袜罗颜色。
水天环佩短何处,只满把灵苗拾得。
料此时,采药归来,补取满庭浓碧。
雪痕深,梅信浅。纸阁夜微暖。
多病文园,辜负绿樽满。
晓风残月歌成,桃鬟何处,且自拍、红犀轻扇。
赋情倦。冻禽声里魂消,长亭短亭半。
不顾愁人,小鹢去如箭。
许侬招个红襟,春楼剪影,莫误了、花时银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