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坞竹俯江皋,小槛凭虚散郁陶。
南障近围春谷县,东风遥送广陵涛。
堂无钟梵从僧懒,径有苔踪记客劳。
冷落国香聊与慰,午晴扶向石台高。
岩松坞竹俯江皋,小槛凭虚散郁陶。
南障近围春谷县,东风遥送广陵涛。
堂无钟梵从僧懒,径有苔踪记客劳。
冷落国香聊与慰,午晴扶向石台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姚鼐站在江边的小亭上,眺望远处的春谷县和广陵的波涛,感受着春风的轻拂。他以“岩松坞竹”开篇,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接着,“小槛凭虚散郁陶”一句,将读者带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他的情感状态——在自然美景中感到宁静与陶醉。
“南障近围春谷县,东风遥送广陵涛。”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不仅展现了地理环境的壮丽,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广阔。春谷县的近在咫尺,而广陵的涛声则显得遥远而悠长,这种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时间的维度。
“堂无钟梵从僧懒,径有苔踪记客劳。”这两句转而描写庵内的景象,通过“堂无钟梵”表现僧人生活的简朴与悠闲,而“径有苔踪”则暗示了访客的辛勤与对自然的亲近。这两句通过对比,既展现了僧侣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最后,“冷落国香聊与慰,午晴扶向石台高。”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花的喜爱之情。牡丹作为“国香”,虽被冷落,但诗人却愿意以之自慰,这既是对牡丹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心境的一种投射。同时,“午晴扶向石台高”一句,不仅描绘了阳光下的牡丹更加鲜艳夺目,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光明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感悟,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更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深刻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