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女将霏雪,严霜豫试行。
未垂千树玉,先放一天晴。
晓履村桥迹,寒钟野寺鸣。
铺原浑有质,降宇却无声。
著处侵肌冷,看来照眼明。
白琅何足羡,紫塞独关情。
青女将霏雪,严霜豫试行。
未垂千树玉,先放一天晴。
晓履村桥迹,寒钟野寺鸣。
铺原浑有质,降宇却无声。
著处侵肌冷,看来照眼明。
白琅何足羡,紫塞独关情。
这首诗描绘了霜的景象与感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霜的美丽与寒冷。
首联“青女将霏雪,严霜豫试行”中,“青女”是古代神话中的霜神,这里借指霜的降临。诗人用“霏雪”形容霜的轻盈飘洒,与“严霜”形成对比,暗示霜的到来并非如雪般壮观,而是悄无声息地铺满大地。通过“豫行”一词,表现了霜提前行动,预示着寒冷的来临。
颔联“未垂千树玉,先放一天晴”运用比喻手法,将霜覆盖的树木比作玉树,形象地描绘出霜后树木晶莹剔透的美丽景象。同时,通过“先放一天晴”,暗示在霜的覆盖下,天空变得格外明亮,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颈联“晓履村桥迹,寒钟野寺鸣”描绘了清晨时分,诗人踏着霜覆盖的村桥,听到远处寺庙传来的寒钟声。这一场景既展现了霜的寒冷,又赋予了画面以时间感和空间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冬日早晨的静谧与庄严。
尾联“铺原浑有质,降宇却无声”进一步强调了霜的特质——它不仅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外衣,而且在降临时并未发出任何声响,体现了霜的神秘与静寂。最后两句“著处侵肌冷,看来照眼明”则直接描述了霜带来的寒冷与明亮效果,使人感受到霜的独特魅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霜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美感与寒冷特性,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和审美情趣。
虞帝南巡日,英皇北望时。
翠华春不返,碧草暮相思。
万里重湖水,空山二女祠。
沉珠真自惜,埋玉竟谁知。
斑竹留双泪,苍梧隔九疑。
天涯龙驭远,镜里凤情悲。
巫雨凄残梦,湘云蔼暝姿。
渚芳迎杂佩,波影动灵旗。
惨淡思韶舞,凄凉咏楚辞。
空馀清夜瑟,幽怨托哀丝。
大邦维襄国门户,轸翼经躔分野次。
西带巴樊控楚墟,东连吴会跨淮泗。
凌云宫阙丽中天,府下英豪总世贤。
宾客那能珠履宴,簪缨未数玳瑁筵。
行旌枉顾溪头屋,潇洒襟期慰幽独。
蓝田玉相出奇姿,紫畹琼兰蔼清馥。
交情绝爱眼中稀,慷慨霏谈不忍违。
只恐王程军务速,青云荆树马騑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