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浅泉清见石沙,屋头无角寄藤萝。
夜深月下长猿啸,苔厚岩前少客过。
庭竹攲斜春雪重,岭梅消瘦夜寒多。
寥寥此道非今古,徒把砖来石上磨。
溪浅泉清见石沙,屋头无角寄藤萝。
夜深月下长猿啸,苔厚岩前少客过。
庭竹攲斜春雪重,岭梅消瘦夜寒多。
寥寥此道非今古,徒把砖来石上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孤寂的山林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溪水清澈见底,石沙清晰可见的自然风光,以及藤萝依附于屋檐,增添了几分生机与野趣。夜晚的月光下,长啸的猿声回荡在山谷间,与四周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苔藓覆盖的岩石前,行人稀少,更显山林的幽静与神秘。
接着,诗人转向对自然界的细微观察,庭竹因春雪的重压而倾斜,岭梅在夜寒的侵袭下显得消瘦。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季节变换对自然的影响,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最后,诗人以“寥寥此道非今古,徒把砖来石上磨”收尾,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即世间万物虽有变化,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永恒不变的。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真理,体现了元代文人对自然与哲学的双重追求。
夫子卧古屋,趣敌岩谷深。
六籍环一身,口诵头不簪。
瘦碧久去眼,寂寞清风心。
朝思荫之醉,暮思绕以吟。
秋空碧新弄,无处停幽禽。
安得青玉枝,来作半亩阴。
终朝对几榻,岁寒结知音。
于焉傲富贵,追踪晋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