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事无虚得,玄襟可自知。
遍观同辈行,谁似暮年时。
衮冕趋椒殿,箫韶送玉卮。
又宜天一笑,独此有遗悲。
盛事无虚得,玄襟可自知。
遍观同辈行,谁似暮年时。
衮冕趋椒殿,箫韶送玉卮。
又宜天一笑,独此有遗悲。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所作的挽诗,题目为《挽木奉议(其二)》。诗人通过对木奉议(木姓官员)晚年的描绘,表达了对逝者高尚品德和成就的敬仰,以及对逝者晚年荣光与哀思交织的感慨。
首句“盛世无虚得”,赞扬了木奉议在盛世中取得的实绩,暗示他的贡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接着,“玄襟可自知”表达了对木奉议内在品质的肯定,他的深沉胸怀和高尚情操唯有深知他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遍观同辈行,谁似暮年时”通过比较,强调了木奉议在同僚中的独特地位,即使到了晚年,他的德行和威望依然无人能及。后两句“衮冕趋椒殿,箫韶送玉卮”描绘了木奉议生前的荣耀时刻,身着华服参加重要典礼,音乐声中接受敬酒,显现出他尊贵的地位和受人尊敬的场景。
然而,尾联“又宜天一笑,独此有遗悲”笔锋一转,揭示出尽管木奉议生前风光无限,但他的离世仍让人感到哀伤,这“一笑”与“遗悲”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整体上,这首诗是对一位杰出人物的深情悼念,充满了对逝者生平的赞美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相门甥馆得才郎,文藻翩翩貌复扬。
十年久着鸣金赋,一笑今游射雉场。
江南江北路非远,几月辞家犹未返。
他乡芳草自相留,今夕佳期未为晚。
归去春洲涨绿涛,满川桃李送兰桡。
若使长江作天汉,应言仙女度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