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置榻拂氍毹,困倚蒲团坐结趺。
丈室曾瞻一居士,台山岂有两文殊。
信心自得超三界,明眼何尝滞四隅。
伯雪相逢能目击,电机已笑涉泥涂。
焚香置榻拂氍毹,困倚蒲团坐结趺。
丈室曾瞻一居士,台山岂有两文殊。
信心自得超三界,明眼何尝滞四隅。
伯雪相逢能目击,电机已笑涉泥涂。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复的作品,名为《题大圆庵(其二)》。诗中描绘了一个禅师在庙宇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焚香置榻拂氍毹,困倚蒲团坐结趺。" 这两句写出了禅师日常的修行生活:焚香、拂榻(即打扫座位)是准备坐禅的环节,而“困倚”则形容禅师在蒲团上入定时的姿态,显示出一种宁静与专注。
"丈室曾瞻一居士,台山岂有两文殊。" 这里“丈室”指的是小巧的禅房,“居士”则是对僧人的尊称,诗人提及曾经见过这样一个独居于简陋庙宇中的高僧。后半句则强调这种修行之地绝非寻常,可以孕育出如文殊般的佛教智者。
"信心自得超三界,明眼何尝滞四隅。" 这两句表达了禅师通过内在的信仰与实践超越世间烦恼和束缚,达到一种清醒明了的境界,不受外界干扰。
"伯雪相逢能目击,电机已笑涉泥涂。" 这两句用“伯雪”比喻高洁脱俗的禅师,与之相遇便如目击千里,使人心清神明。而“电机已笑涉泥涂”则是说即使面对世间纷扰,禅师也能不为所动,以超然的态度处之。
整首诗通过对大圆庵内外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于居住其中僧人修行境界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宗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理解与敬仰。
貂蝉换却章甫冠,十年出入鹓行间。
天门九重虎豹恶,手携谏疏归掩关。
白鸥浩荡沧波阔,冷看诸公治三窟。
庭院无人春日长,尚记向来频往复。
平生眼里无机云,建安馀子不足吞。
剔起枝叶见根本,上人将底酬公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