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大圆庵·其二》
《题大圆庵·其二》全文
宋 / 李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焚香置榻拂氍毹,困倚蒲团坐结趺。

丈室曾瞻一居士,台山岂有两文殊。

信心自得超三界,明眼何尝滞四隅。

伯雪相逢能目击,电机已笑涉泥涂。

(0)
翻译
点燃香炉放在床榻上,疲惫地倚着蒲团盘腿而坐。
在书房中曾见过一位居士,难道台山会有两位文殊菩萨?
坚定信念自然超越三界,洞察一切的眼睛从不局限于四方角落。
与伯雪相遇,他能亲眼见证,电机早已看透世俗的污浊。
注释
焚香:点燃香料。
榻:床榻。
氍毹:地毯或毛毯。
困倚:疲惫地倚靠。
蒲团:坐垫。
结趺:盘腿而坐。
丈室:书房。
居士:修行者或有学问的人。
岂有:难道有。
两文殊:两位文殊菩萨。
文殊:佛教中的智慧菩萨。
信心:坚定的信念。
超三界:超越世俗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明眼:洞察一切的眼睛。
滞四隅:局限于四方角落。
伯雪:可能指某位有见地的人物。
目击:亲眼见证。
电机:比喻世俗之人。
涉泥涂:陷入世俗的污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复的作品,名为《题大圆庵(其二)》。诗中描绘了一个禅师在庙宇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焚香置榻拂氍毹,困倚蒲团坐结趺。" 这两句写出了禅师日常的修行生活:焚香、拂榻(即打扫座位)是准备坐禅的环节,而“困倚”则形容禅师在蒲团上入定时的姿态,显示出一种宁静与专注。

"丈室曾瞻一居士,台山岂有两文殊。" 这里“丈室”指的是小巧的禅房,“居士”则是对僧人的尊称,诗人提及曾经见过这样一个独居于简陋庙宇中的高僧。后半句则强调这种修行之地绝非寻常,可以孕育出如文殊般的佛教智者。

"信心自得超三界,明眼何尝滞四隅。" 这两句表达了禅师通过内在的信仰与实践超越世间烦恼和束缚,达到一种清醒明了的境界,不受外界干扰。

"伯雪相逢能目击,电机已笑涉泥涂。" 这两句用“伯雪”比喻高洁脱俗的禅师,与之相遇便如目击千里,使人心清神明。而“电机已笑涉泥涂”则是说即使面对世间纷扰,禅师也能不为所动,以超然的态度处之。

整首诗通过对大圆庵内外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于居住其中僧人修行境界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宗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理解与敬仰。

作者介绍

李复
朝代:元

猜你喜欢

孟无庵与师同轴请赞

居士身,比丘相。跷跷踦踦,牢牢攘攘。

蓦然觌面相逢,直是无门可向。

一拳一喝,双收双放。

无庵居士眼无筋,识得这般村和尚。

(0)

偈颂十首·其七

说佛说祖,泥中洗土。谈妙谈玄,十万八千。

现成公案,已落言诠。

提起衲僧拄杖子,浑家送上渡头船。

(0)

颂古二十六首·其四

不是风幡不是心,祖师正眼只如今。

如今不识山河碍,识得如今海岳沉。

(0)

偈二十首·其二

奔流度刃,未是作家。疾燄过风,犹为钝汉。

(0)

颂古十七首·其十一

昨夜三更转向西,昏昏宇宙几人迷。

澄潭影转风初息,猿狖微闻岭外啼。

(0)

和沧洲尚书送坦上人

貂蝉换却章甫冠,十年出入鹓行间。

天门九重虎豹恶,手携谏疏归掩关。

白鸥浩荡沧波阔,冷看诸公治三窟。

庭院无人春日长,尚记向来频往复。

平生眼里无机云,建安馀子不足吞。

剔起枝叶见根本,上人将底酬公恩。

(0)
诗词分类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诗人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联元 刘皂 李从周 张翰 李世熊 费密 刘苍 陈少白 董笃行 李吉甫 金地藏 文秀 魏良臣 柳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