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曾窥宝笈文,青山长礼紫阳君。
洞门尽日无烟火,自扫松花吸白云。
年少曾窥宝笈文,青山长礼紫阳君。
洞门尽日无烟火,自扫松花吸白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时便对道家经典有所涉猎的隐士,他选择在青山之中,对着紫阳君(即道教尊神张伯端)进行长久的礼拜。诗中“宝笈文”象征着深奥的道家学问,“紫阳君”则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代表了高深的道学境界。隐士居住的地方,洞门终日不见烟火,可见其生活清静无为,与世隔绝。他每日清扫松林间的花叶,以松花为食,同时吸入白云,这既是一种对自然的亲近,也是对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超然,以及对道家精神的向往和实践。
三篙摇漾綵帆轻,胜赏宁辞远郡城。
水满人如天上坐,波澄舟在镜中行。
都无暑气侵衣袖,时有荷香入酒觥。
野老岸前争拥看,知公威霁不喧惊。
天风生暮寒,一夜新雪积。
迟明兀箯舆,乱入山径窄。
茅檐两三家,鸡犬不见迹。
冬令顷弗严,草木僣春色。
愆阳入桃杏,弄暖浪蕊坼。
肃然变霜威,犯者辄衰息。
独馀山上松,不动与寒敌。
十丈伟标致,四面风淅沥。
时于翠叶中,碎挂琼玉白。
忘我道路叹,但觉心志怿。
拥鼻作孤吟,清思浩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