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趋欲止,翠峦卓且崇。
隔江峭壁面,定窟释子宫。
天晴鸟唤侣,屋敞林环丛。
仰焉石骨秀,百亿秋芙蓉。
净土忆开院,岁晚回其踪。
妙明知徙塔,色相火一红。
我客谁则主,歌欤牧牛翁。
西堂月初白,杵杵三更钟。
上与山响答,下与江声通。
黄华趋欲止,翠峦卓且崇。
隔江峭壁面,定窟释子宫。
天晴鸟唤侣,屋敞林环丛。
仰焉石骨秀,百亿秋芙蓉。
净土忆开院,岁晚回其踪。
妙明知徙塔,色相火一红。
我客谁则主,歌欤牧牛翁。
西堂月初白,杵杵三更钟。
上与山响答,下与江声通。
这首诗描绘了湘山寺周边的自然景色和僧侣生活的宁静氛围。首句"黄华趋欲止"暗示秋意渐浓,菊花收敛,而"翠峦卓且崇"则展现了山势峻峭和高耸。接下来,诗人通过"隔江峭壁面,定窟释子宫"描绘了寺庙坐落在江边峭壁之上的景象,以及其深邃的禅窟。
"天晴鸟唤侣,屋敞林环丛"描绘了晴朗天气中鸟儿鸣叫,寺宇周围林木环绕的生动画面。"仰焉石骨秀,百亿秋芙蓉"运用比喻,赞美山石如芙蓉般秀美,富有诗意。诗人表达了对净土的向往,表示在年终时会返回这里。
"妙明知徙塔,色相火一红"暗指佛法的智慧转移,塔身颜色鲜艳,犹如火焰,体现了佛教的庄严与色彩。"我客谁则主,歌欤牧牛翁"以疑问表达,客人来访,主人可能是那位牧牛的老人,生活简单而自在。
最后两句"西堂月初白,杵杵三更钟"描绘夜晚月光皎洁,寺内传来三更的钟声,与山间回荡的声响相互应和,展现出寂静而和谐的夜晚景象。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山寺的环境和僧人生活,流露出诗人对禅意生活的深深敬仰。
七夕今宵是,时将溽暑收。
人间青女月,天上白榆秋。
金井梧飘叶,银河月坠钩。
吴城方乞巧,几处倚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