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秋山初,遥向丛林驻。
群峰一雨凉,殿角归云度。
周览惬余游,庶与道者遇。
诸象吐毫光,林籁生巾履。
老僧持贝多,字字声缘悟。
松门太湖开,万顷晴波注。
凫翳点烟青,世界恒沙聚。
何为般若舟,念此招提路。
空岩涤禅心,幽坂杂花布。
言归迷下方,斜晖挂祇树。
山僧静修地,僻在南山岑。
细餐伊蒲塞,洗钵寒涧浔。
藏经一万卷,闻见皆忘心。
时扫石龛卧,袈裟挂藤阴。
嗟余慕方外,虑为尘俗侵。
秋风生虚壑,落日钟磬深。
花散灵岩雨,僧唱梵天音。
何当参慧业,顷刻消烦襟。
从来支公辈,元度得追寻。
客行秋山初,遥向丛林驻。
群峰一雨凉,殿角归云度。
周览惬余游,庶与道者遇。
诸象吐毫光,林籁生巾履。
老僧持贝多,字字声缘悟。
松门太湖开,万顷晴波注。
凫翳点烟青,世界恒沙聚。
何为般若舟,念此招提路。
空岩涤禅心,幽坂杂花布。
言归迷下方,斜晖挂祇树。
山僧静修地,僻在南山岑。
细餐伊蒲塞,洗钵寒涧浔。
藏经一万卷,闻见皆忘心。
时扫石龛卧,袈裟挂藤阴。
嗟余慕方外,虑为尘俗侵。
秋风生虚壑,落日钟磬深。
花散灵岩雨,僧唱梵天音。
何当参慧业,顷刻消烦襟。
从来支公辈,元度得追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华藏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佛教精神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秋天山林的宁静与美丽。
首句“客行秋山初,遥向丛林驻”,诗人独自一人在秋天的山中行走,最终停驻在一片丛林之中,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接着,“群峰一雨凉,殿角归云度”描绘了雨后山峰的清凉景象,以及云朵缓缓从寺庙的角落飘过,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
“周览惬余游,庶与道者遇”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满足感,同时也期待能遇到修行的僧人,寻求心灵的交流与启迪。接下来的“诸象吐毫光,林籁生巾履”则通过自然界的光影变化和声音,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和谐与神秘。
“老僧持贝多,字字声缘悟”描绘了一位老僧手持贝叶经书,诵读的声音仿佛能让人领悟佛法的真谛。这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也表达了诗人对智慧与精神追求的向往。
“松门太湖开,万顷晴波注”描绘了开阔的湖面,与松林相映成趣,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接下来的“凫翳点烟青,世界恒沙聚”则通过水鸟和烟雾的描绘,暗示了世界的广阔与复杂。
“何为般若舟,念此招提路”表达了诗人对于如何达到智慧彼岸的思考,以及对佛教修行之路的探索。最后,“空岩涤禅心,幽坂杂花布”描绘了修行者在空寂的岩石前净化心灵,以及在幽静的小径上,花朵点缀着道路,象征着修行过程中的美好与挑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佛教精神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渴望。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诗人传达了对和谐、宁静与智慧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春光能醉人,花气酽于酒。
君诗夙餍我,香味比花厚。
枣花取名寺,近乃富鹿韭。
紫白冠以黄,墨者开最后。
红杏青松图,闻将还僧手。
但要选花易,韵事已仅有。
庭楸亦自花,镇与佛相守。
丁香西来阁,枯株顾老寿。
举觞酹朱王,诗魂常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