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游华藏寺》
《游华藏寺》全文
明 / 秦燢   形式: 古风

客行秋山初,遥向丛林驻。

群峰一雨凉,殿角归云度。

周览惬余游,庶与道者遇。

诸象吐毫光,林籁生巾履。

老僧持贝多,字字声缘悟。

松门太湖开,万顷晴波注。

凫翳点烟青,世界恒沙聚。

何为般若舟,念此招提路。

空岩涤禅心,幽坂杂花布。

言归迷下方,斜晖挂祇树。

山僧静修地,僻在南山岑。

细餐伊蒲塞,洗钵寒涧浔。

藏经一万卷,闻见皆忘心。

时扫石龛卧,袈裟挂藤阴。

嗟余慕方外,虑为尘俗侵。

秋风生虚壑,落日钟磬深。

花散灵岩雨,僧唱梵天音。

何当参慧业,顷刻消烦襟。

从来支公辈,元度得追寻。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华藏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佛教精神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秋天山林的宁静与美丽。

首句“客行秋山初,遥向丛林驻”,诗人独自一人在秋天的山中行走,最终停驻在一片丛林之中,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接着,“群峰一雨凉,殿角归云度”描绘了雨后山峰的清凉景象,以及云朵缓缓从寺庙的角落飘过,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

“周览惬余游,庶与道者遇”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满足感,同时也期待能遇到修行的僧人,寻求心灵的交流与启迪。接下来的“诸象吐毫光,林籁生巾履”则通过自然界的光影变化和声音,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和谐与神秘。

“老僧持贝多,字字声缘悟”描绘了一位老僧手持贝叶经书,诵读的声音仿佛能让人领悟佛法的真谛。这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也表达了诗人对智慧与精神追求的向往。

“松门太湖开,万顷晴波注”描绘了开阔的湖面,与松林相映成趣,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接下来的“凫翳点烟青,世界恒沙聚”则通过水鸟和烟雾的描绘,暗示了世界的广阔与复杂。

“何为般若舟,念此招提路”表达了诗人对于如何达到智慧彼岸的思考,以及对佛教修行之路的探索。最后,“空岩涤禅心,幽坂杂花布”描绘了修行者在空寂的岩石前净化心灵,以及在幽静的小径上,花朵点缀着道路,象征着修行过程中的美好与挑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佛教精神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渴望。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诗人传达了对和谐、宁静与智慧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作者介绍

秦燢
朝代:明

猜你喜欢

曾刚甫招饮崇效寺花前

春光能醉人,花气酽于酒。

君诗夙餍我,香味比花厚。

枣花取名寺,近乃富鹿韭。

紫白冠以黄,墨者开最后。

红杏青松图,闻将还僧手。

但要选花易,韵事已仅有。

庭楸亦自花,镇与佛相守。

丁香西来阁,枯株顾老寿。

举觞酹朱王,诗魂常来否?

(0)

病足信宿万隆留谢诸乡人

旅行难豫程,岁晏惜急景。

湿淫偶伤足,偃卧暂得静。

平生了无怖,矧此百叠岭。

跛履虽云衰,据鞍试一骋。

此乡人情厚,馈药日数请。

信宿勿再留,感君海天永。

(0)

息力杂诗·其一

半旬凉吹换炎曦,地缩天移不自知。

谁分穷冬搜箧笥,秋纨犹有报恩时。

(0)

画松寄节庵

节庵老矣惟添节,我亦空怀铁石肠。

阅十五年偿一诺,可怜人世几沧桑!

(0)

华严精舍·其四

廊广宜翔步,堂空便结跏。

小松时作籁,久竹欻生花。

农话昨收橘,僧供新摘茶。

几分田舍味,举似向毗邪。

(0)

偶成

曝书忽见故人书,猛觉虚光未扫除。

只此心情犹昨昔,居然三十竟何如。

惯愁出入公超市,小付生涯范粲车。

白日青春花气午,不多时梦尚蘧蘧。

(0)
诗词分类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诗人
方献夫 陈棣 杨杰 王祎 徐树铮 张宪 释子淳 周巽 祝廷华 唐桂芳 吴琏 蒲寿宬 李寄 张九成 阳枋 陈淳 杨芳灿 赵鼎臣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