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满紫苔字,来瞻试解骖。
丈人留戏墨,武水绕新蓝。
宿草围高冢,梅花有旧庵。
吁嗟成一吊,归去坐清谈。
碑满紫苔字,来瞻试解骖。
丈人留戏墨,武水绕新蓝。
宿草围高冢,梅花有旧庵。
吁嗟成一吊,归去坐清谈。
这首诗描绘了对梅道人墓地的凭吊之情,充满了哀思与缅怀。首句“碑满紫苔字”以碑上长满青苔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接着“来瞻试解骖”一句,写出了访者在墓前驻足,试图从碑文之中寻找逝者的痕迹,表达了对逝者的尊敬与怀念。
“丈人留戏墨,武水绕新蓝”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墓地周围的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仿佛是丈人在墓旁留下了墨迹,而武水则环绕着新蓝(可能指墓地或周围的植被),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对逝者的追忆与敬仰。
“宿草围高冢,梅花有旧庵”描绘了墓地的环境,高高的坟冢被枯草围绕,梅花则在旧庵旁绽放,这一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轮回与不变,也寄托了诗人对于逝者永恒存在的想象。梅花的开放,或许象征着逝者灵魂的不朽,与自然界的生机相呼应。
最后,“吁嗟成一吊,归去坐清谈”表达了诗人凭吊之后的感想与行动。一句“吁嗟”,既是叹息也是感慨,是对逝者的深深怀念。随后的“归去坐清谈”,则意味着诗人带着这份情感回到了日常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谈,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以此来纪念与缅怀逝者,体现了古人对生死的深刻理解与对待死亡的独特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梅道人墓地的描绘,以及对逝者生平的追忆,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对生命的哲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悼念逝者、表达哀思的经典之作。
九月每多雨,吾斋况无菊。
萧萧松桧傍,草色媚幽独。
岂乏同心人,舒啸振岩谷。
正悲落帽侣,流浪至败俗。
人生太矜耀,动欲垂简牍。
苟无道德将,所志固仆仆。
太朴散已久,言出成讪讟。
希声畴可闻,美人倚修竹。
暮春清且煦,宾御此燕喜。
岂无丝竹繁,德音快盈耳。
忆昔同升日,黑发俱相似。
荏苒二十年,颇觉疏旧齿。
及时当亨衢,一一被金紫。
入为家庭光,出致邦国理。
长松晚益茂,大道行可止。
往古多才贤,阅世固如是。
离合岂足叹,造化有终始。
珍重断金心,垂芳共青史。
青松斧为薪,不异蒿与草。
白璧劘为泥,安睹为至宝。
虽有文章姿,积瘵苦萦抱。
芳春失欢娱,白日成懊恼。
六经笺疏繁,一变畴至道。
意盛岁遄徂,荣华倏枯槁。
伏枥心尚雄,凌霜干须老。
造物苟曲全,安能遂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