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知我老,雪里见僧清。
物色添幽意,年华近俗情。
树遥风共晚,岸窄水初生。
一榻茶烟熟,更闻寒雀声。
山中知我老,雪里见僧清。
物色添幽意,年华近俗情。
树遥风共晚,岸窄水初生。
一榻茶烟熟,更闻寒雀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一位名为杰上人的僧侣时所见到的冬日山中景象,充满了静谧与禅意。
首句“山中知我老”,透露出诗人已至暮年,对自然界的感知更加敏锐,山中的景致仿佛在向他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接着,“雪里见僧清”一句,不仅描绘了雪景的纯净,也暗喻了僧人的内心之清静,两者相映成趣。
“物色添幽意,年华近俗情”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境。物色,即景色,这里的“幽意”既指自然景色的深邃与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然。年华,指时光流逝,而“近俗情”则可能是在说,尽管时间在流逝,但与世无争的心态并未改变,反而更加贴近了世俗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是经过过滤和升华的,不为尘世所累。
“树遥风共晚,岸窄水初生”描绘了一幅冬日傍晚的山水图景。远处的树木与晚风相伴,显得格外宁静;岸边的水流初生,似乎在诉说着新生与希望。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最后,“一榻茶烟熟,更闻寒雀声”将场景收束于一间简朴的禅房之中。一榻之上,茶香四溢,寒雀的叫声打破了寂静,增添了生活的气息。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禅宗文化中对日常生活的重视,也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之美的追求和对自然之音的敏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禅宗以及生活哲理的深刻感悟,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富有禅意,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龙沙沙高压女墙,石函字字生辉光。
龙沙主人七十强,酡颜宣发双瞳方。
主人自爱衣萝薜,不爱君王赐束帛。
主人健走仍健饷,不爱君王赐鸠杖。
有书肯学淮南安,朝宗捧日心长丹。
有儿肯学刘中垒,养得丹砂胜榴子。
东海狂生学面壁,手种蟠桃仅三尺。
他年结核萍实如,要益千秋豫章色。
大道无町畦,万类时并育。
苟非日相啮,焉在伤局促。
余岂工宦人,逝当返空谷。
嗟此尧汤世,三岁谷不熟。
所患已剥肤,岂惟仅蒿目。
矫矫耿寿昌,常平初见属。
涣汗今大号,屯膏古明勖。
窃因有氏言,君以百姓足。
皇天厌元运,英主革其物。
荡雪万象昏,被之以黼黻。
宋公始膺聘,遂尔参密勿。
一草十制成,顿回天颜悦。
远增鸡林织,近补龙衮阙。
青宫重师资,抗表久始决。
金侈疏傅赐,诗荣贺监发。
覆水忽不收,君恩长断绝。
高楼足怡旷,展眺意已穷。
俯身狎鸟道,侧足探虬宫。
回光一乘隙,群玉皆玲珑。
下汇湛湛流,盘石居其中。
雀跃三过之,前复畏蒙茸。
西南一虚窦,隐隐复溶溶。
遥与突星会,迩则天镜通。
幽阒难久留,吾将泛空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