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传檄未休兵,圣主临轩待请缨。
凤阙天开春信早,马江风静昼潮生。
骊歌渐逐停云远,剑气先看傍斗明。
此去登坛誇胜事,教人海上忆金茎。
四方传檄未休兵,圣主临轩待请缨。
凤阙天开春信早,马江风静昼潮生。
骊歌渐逐停云远,剑气先看傍斗明。
此去登坛誇胜事,教人海上忆金茎。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张孝廉参加春季科举考试的情景,充满了对友人的勉励与期待。首句“四方传檄未休兵”以战争的背景引入,暗示了时代的动荡,但紧接着“圣主临轩待请缨”则转而表达出对国家选拔人才、期待贤士为国效力的愿景。这种对比,既展现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凤阙天开春信早,马江风静昼潮生”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渲染氛围,春天的来临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而“凤阙”作为皇宫的象征,与“春信”相呼应,表达了对人才成长与国家繁荣的期盼。“马江风静昼潮生”,则通过江面的平静与白天潮水的涌现,营造了一种宁静中蕴含生机的意境。
“骊歌渐逐停云远,剑气先看傍斗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主题。骊歌是离别的哀歌,随着云彩的消散,预示着友人即将踏上旅程;“剑气傍斗明”则暗喻了张孝廉才华横溢,如同剑光般锐利,有望在科举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最后,“此去登坛誇胜事,教人海上忆金茎”表达了对张孝廉此次科举成功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寄托了对他在未来能够建功立业、为国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蕴含着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子的家国情怀。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
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
止于便吾体,何必被罗纨。
宿雨林笋嫩,晨露园葵鲜。
烹葵炮嫩笋,可以备朝餐。
止于适吾口,何必饫腥膻。
饭讫盥漱已,扪腹方果然。
婆娑庭前步,安稳窗下眠。
外养物不费,内归心不烦。
不费用难尽,不烦神易安。
庶几无夭阏,得以终天年。
香曲亲看造,芳丛手自栽。
迎春报酒熟,垂老看花开。
红蜡半含萼,绿油新酦醅。
玲珑五六树,潋滟两三杯。
恐有狂风起,愁无好客来。
独酣还独语,待取月明回。
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弄潮声。
何言此处同风月,蓟北江南万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