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寒轻暖,正柔条苍翠,披拂林薮。
只见携篮,了角鸦鬟,来到绿杨巷口。
闹蛾扑蝶浑閒事,早又是、饲蚕时候。
问当年、陌上罗敷,风景依稀似否。
一捻春尖纤小,筠筐携在手。半掩红袖。
露滴蓉裳,雨打荷囊,不管枝新叶旧。
唱歌声出红墙外,恍惚是、催桑老妇。
且辛勤、候过三眠,再酌去年葚酒。
轻寒轻暖,正柔条苍翠,披拂林薮。
只见携篮,了角鸦鬟,来到绿杨巷口。
闹蛾扑蝶浑閒事,早又是、饲蚕时候。
问当年、陌上罗敷,风景依稀似否。
一捻春尖纤小,筠筐携在手。半掩红袖。
露滴蓉裳,雨打荷囊,不管枝新叶旧。
唱歌声出红墙外,恍惚是、催桑老妇。
且辛勤、候过三眠,再酌去年葚酒。
这首《绿意·采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春日采桑图。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春日里采桑女忙碌而充满生机的场景。
开篇“轻寒轻暖”,点明了季节,营造出一种温和宜人的氛围。“柔条苍翠,披拂林薮”描绘了春日里嫩绿的桑树枝条随风轻轻摇曳的情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着,“只见携篮,了角鸦鬟,来到绿杨巷口”,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位头戴小角形发饰(鸦鬟)的少女提着篮子,步入绿杨掩映的小巷,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画面温馨而富有生活气息。
“闹蛾扑蝶浑闲事,早又是、饲蚕时候”,诗人巧妙地将采桑女的日常劳作与自然界的其他活动对比,突出了采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春天的到来,采桑女们已经开始了喂养蚕宝宝的工作,时间的紧迫感跃然纸上。
“问当年、陌上罗敷,风景依稀似否”,这里借用了汉乐府《陌上桑》中的典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采桑女们在忙碌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捻春尖纤小,筠筐携在手。半掩红袖”,进一步描绘了采桑女的动作细节,一缕春日的嫩芽被她轻轻握在手中,竹筐紧握于掌心,红袖半掩,既展现了劳动者的勤劳,也透露出一丝羞涩与矜持。
“露滴蓉裳,雨打荷囊,不管枝新叶旧”,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如露珠滴落于衣裳,雨水打湿荷囊,以及对桑树新旧枝叶的关注,表现了采桑女们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劳动对象的细心照料。
“唱歌声出红墙外,恍惚是、催桑老妇”,最后,诗人通过歌声的描写,将采桑女的形象与传统的催桑老妇形象相联系,既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乐观精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不仅展现了江南春日采桑的生动场景,也蕴含了对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佳作。
此江甚广不可梁,此水甚怒不可航。
山高入天下入水,两岸壁立青相当。
千縆百杙此桥就,铁锁连属百丈强。
几时改驿驰騕袅,行旅争言新路好。
百年榛芿瘴烟深,兽迹日多人迹少。
近来新路复多阻,峒苗披猖扰烽羽。
扫除既恨兵薄弱,徵输更叹民困苦。
荒坡高下田不耕,破灶欹斜店无主。
行人惧掠求故道,胆落危桥战双股。
江上风雪声萧骚,我来急为呼掾曹。
今年请钱速修筑,毋使铁烂桥动摇。
兵行似从枕席过,烟尘要使须臾消。
君不见西征万骑雄且武,薄伐事在康熙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