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灵终古不消磨,国祚将移可奈何。
一片丹心扶社稷,千秋碧血壮山河。
南来海上风涛急,北望中原涕泪多。
留得崇祠镇炎徼,我来瞻拜一悲歌。
英灵终古不消磨,国祚将移可奈何。
一片丹心扶社稷,千秋碧血壮山河。
南来海上风涛急,北望中原涕泪多。
留得崇祠镇炎徼,我来瞻拜一悲歌。
这首诗《三忠祠》由清代诗人金和所作,通过对“三忠”(通常指明朝末年殉国的三位大臣)的追思与缅怀,展现了对国家兴衰、民族气节的深刻感慨。
首联“英灵终古不消磨,国祚将移可奈何。”开篇即以“英灵”二字点明主题,赞美忠臣虽已逝去,但其精神永存不朽,而国家命运却在风雨飘摇中,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慨。
颔联“一片丹心扶社稷,千秋碧血壮山河。”进一步描绘了忠臣们为国家竭尽全力、不惜牺牲的形象,他们的忠诚与奉献如同碧血染红山河,成为历史长河中永恒的光辉。
颈联“南来海上风涛急,北望中原涕泪多。”通过“南来海上”与“北望中原”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忠臣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无论身处何方,心中都牵挂着国家的命运,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深情厚意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尾联“留得崇祠镇炎徼,我来瞻拜一悲歌。”点明了诗人亲自前往三忠祠祭拜的情景,表达了对忠臣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哀伤。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对国家命运、民族气节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感。
春风桃李颜,岁寒松柏心。
达人步大方,静爱无弦琴。
无弦岂堪听,弦外多遗音。
世涂甚风水,对面商与参。
孤芳忌群处,散材辞众侵。
霜降水归源,日旭星就阴。
浮华剥落尽,古道谁复今。
吾家雁山下,翠巘高千岑。
清秋灏气塞,万里纤埃沈。
安得与君去,结架聆清吟。
大江以东非生缘,大江以西非受经。
行脚见宋朝三十七员恶知识,末后撞入天童布丝网里。
折倒平生,视佛祖若大寇雠,视衲僧若大冤憎。
五处住山,百无一能。无补宗教,不上传灯。
效尤佛照授秀岩之法席,鲁山其克荷负,而道德深愧乎五宿观堂之老僧。
谁费丹青,点涴太清。
只好钓雪矶头,终朝笑看远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