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林下月徘徊,怒发牢骚短筑催。
已耻折腰投手板,自携焦尾上琴台。
书方采药能医鹤,赁屋寻山欲种梅。
孤愤闭关多感激,南征车马正邅回。
行吟林下月徘徊,怒发牢骚短筑催。
已耻折腰投手板,自携焦尾上琴台。
书方采药能医鹤,赁屋寻山欲种梅。
孤愤闭关多感激,南征车马正邅回。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彭孙贻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的《后悯乱诗十首次仲木韵》中的第二首。诗中充满了对社会动荡和自身境遇的感慨。
首句“行吟林下月徘徊”,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月下林间漫步,吟唱着忧国忧民的诗句,流露出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情感。接着,“怒发牢骚短筑催”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怒与不满,仿佛是在对某种不公或压迫发出强烈的抗议。
“已耻折腰投手板”一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于屈从权贵、丧失尊严的生活方式感到羞耻,体现了他坚守人格独立和道德底线的决心。“自携焦尾上琴台”则以携琴自娱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即便身处逆境,仍能保持高雅情趣和自我慰藉的精神风貌。
“书方采药能医鹤”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能够治愈鹤病的医生,暗示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努力来改善社会现状的愿望。“赁屋寻山欲种梅”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寻找一片宁静之地,寄托理想和希望的情景。
最后,“孤愤闭关多感激,南征车马正邅回”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孤独与愤慨,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可能即将踏上南征之路,面对未知的艰难旅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反思,以及在逆境中坚持自我、追求理想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