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精舍枕岩隈,入谷飞泉百道回。
古殿尚馀苍藓合,空池无复白莲开。
山中高士谁投社,石上松涛自起雷。
莫讶老僧相送远,远公常过虎溪来。
东林精舍枕岩隈,入谷飞泉百道回。
古殿尚馀苍藓合,空池无复白莲开。
山中高士谁投社,石上松涛自起雷。
莫讶老僧相送远,远公常过虎溪来。
这首诗描绘了东林寺的静谧与古朴之景。首联“东林精舍枕岩隈,入谷飞泉百道回”,以“东林精舍”为起点,描绘了寺庙依山傍水的独特位置,以及山谷中泉水奔腾、曲折回环的生动景象,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意境。
颔联“古殿尚馀苍藓合,空池无复白莲开”,通过“古殿”与“空池”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古殿上的青苔覆盖,暗示着历史的久远;而曾经盛开的白莲如今不再,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轮回。
颈联“山中高士谁投社,石上松涛自起雷”,将视角转向山中的隐士与自然界的壮丽景象。这里不仅提到了山中高士,还借“松涛”与“雷声”相呼应,既表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也暗喻了高士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尾联“莫讶老僧相送远,远公常过虎溪来”,以老僧的形象结束全诗,表达了对东林寺深厚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通过“远公”这一典故,进一步强调了东林寺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过往高僧智慧与精神的追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东林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融合,以及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