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资中行奉寄临邛守宇文郎中》
《资中行奉寄临邛守宇文郎中》全文
宋 / 林光朝   形式: 古风

铜驼陌上生秋草,前者刻石今如扫。

儋边半纸半模糊,下床三日成悲恼。

苍史萌芽何可见,要从笔意生秦汉。

欲将奇字问何人,所守一家如小篆。

是中变幻随形模,钟镈鼎鬲匜盘盂。

如何两京到魏晋,搜尽苍崖惟此书。

即今原隶见颠末,仍于画上分锱铢。

燕然有年固可纪,笔势岂得先黄初。

中郎袖手欲无作,正始不逮况其馀。

幸哉一见俱抵掌,翩翩如反古石渠。

且说金陵佛屋何年灯,晋分隋张犹青荧。

忽听荒鸡还自起,资中之刻不徒尔。

(0)
注释
铜驼陌:古代长安城中的道路。
刻石:古代的石碑或铭文。
儋边:古代地名,今海南省儋州市。
悲恼:悲伤烦恼。
苍史:指古代的历史。
秦汉: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
小篆:秦朝统一后的标准字体。
钟镈鼎鬲匜盘盂:古代各种青铜器。
两京:古代指长安和洛阳。
魏晋:中国历史上的魏和晋两个朝代。
佛屋:供奉佛像的房屋。
青荧:形容灯火明亮。
荒鸡:野外的鸡鸣声。
资中之刻:指资中的古代刻石。
翻译
在铜驼陌上,秋草丛生,昔日的石刻如今已如尘土般消散。
在儋州边陲,残破的碑文模糊不清,连日下来,我心中充满悲伤。
那些古老的史迹,如今难以寻觅,只能从笔墨间感受秦汉风采。
想要探寻那些奇特的文字,却无人能解,因为它们就像小篆一样,深藏不露。
这些文字的变化形态,如同钟、镈、鼎、鬲、匜、盘、盂,各有特色。
从两京到魏晋,人们竭力搜寻,只留下这些刻在峭壁上的文字。
即使今天的隶书,也能追溯其变迁过程,每个字都精细入微。
燕然山的功绩固然值得记载,但书法的笔势怎能超越黄初年间。
中郎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正始时期尚且不足,更不用说其他时候了。
幸运的是,今日一见,如同掌心摩挲古石渠,令人欣喜。
暂且不说金陵佛寺何时的灯火,晋代和隋唐的遗迹依然明亮。
忽然听到荒野鸡鸣,想起资中的刻石并非徒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变迁中的书法艺术,以铜驼陌上的碑刻为引子,感叹岁月流转,昔日的石刻如今已模糊不清。诗人对秦汉时期的书法风格充满向往,惋惜后世难以寻觅那样的奇字篆书。他提到从隶书到魏晋时期的变化,以及燕然山刻石的历史价值,指出中郎等人的书法技艺不及古代。最后,诗人感慨在资中见到的佛屋古迹,尤其是那些历经沧桑而依然清晰的晋代书法,仿佛能追溯到古代石渠遗风。整首诗以书法艺术的历史传承为主线,表达了对古韵的敬仰和对技艺衰落的感慨。

作者介绍
林光朝

林光朝
朝代:宋

(1114—1178)宋兴化军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孝宗隆兴元年进士。通《六经》,从学者众,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行东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曾率郡兵击败入境之茶民军。召为国子祭酒,除中书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举兴国宫。卒谥文节。有《艾轩集》。
猜你喜欢

次韵朱希真二首·其一

东观曾同入,南宫复雁行。

尝寮虽具尔,投分独难忘。

荣悴无多异,漂零共一乡。

遥欣访萧寺,颠倒曳衣裳。

(0)

读赵飞燕外传杂诗七首·其一

漫漫积雪被岗坻,宜主当时有暗期。

忽见梅花照夜发,祇疑犹待射雕儿。

(0)

池州和同官咏梅花·其十五

万壑寒皆冱,孤根暖自生。

不随千卉艳,独负一身清。

水际寒香迥,窗间夜影横。

舆台桃李辈,谁弟又谁兄。

(0)

济川堂

河流便当城,峻岭借为屏。

疑在金山寺,凭栏看北泠。

(0)

和汉东先生韵六首·其五

一枰胜负何有心,往往局外多堪吟。

今人未晤烂柯意,祗道岁月青山深。

(0)

芭蕉茶送伯承伯承赋诗三章次韵·其三

春去云藏岳麓,梅黄雨涨昭潭。

政尔倚栏无那,一瓯唤起清谈。

(0)
诗词分类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诗人
法藏 靳学颜 沈如筠 戚夫人 鲁宗道 孔稚圭 陆景初 徐彦若 善生 韦承庆 李琮 滕白 胡梦昱 张纮 干宝 李昪 荀勖 项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