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肉终堪鄙,冯鱼那可歌。
三场吃不尽,一饱又如何。
曹肉终堪鄙,冯鱼那可歌。
三场吃不尽,一饱又如何。
这首诗名为《食》,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诗人表达了对食物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首句“曹肉终堪鄙”,以“曹”字借指低劣的食物,暗示即便是再低贱的食物,也终究会被世人鄙视。这句诗反映了社会对食物价值的评判标准,往往与食物的品质、来源或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次句“冯鱼那可歌”,“冯鱼”在这里可能是指一种低等的鱼类,诗人用“那可歌”表达出对这种食物的不屑之情。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曹肉”与“冯鱼”,强调了社会对食物的等级划分和由此产生的价值差异。
接下来,“三场吃不尽,一饱又如何”,诗人进一步探讨了食物与满足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三场”可能指的是三次饭局或三次进食,而“一饱”则意味着一次满足。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提出了一个深邃的问题:即使经过多次的满足,最终又能得到什么呢?这句诗引出了对人生追求和满足本质的反思,暗示了在物质满足背后,人们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食物为切入点,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以及人生哲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通过简练的语言和寓意深远的比喻,诗人引导读者思考食物与人类生活、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如何寻找真正的精神满足和人生价值。
江头细草已摇春,幽谷疏梅尚著人。
未许扬州动诗兴,却嫌戚里妒妆新。
范郎鄙枣不同传,汉省含香可买邻。
蝶翅蜂须莫浪喜,元无一物涴香尘。
秦髯昨首长沙路,舍舟来甘馀霜兔。
翻忆淮山鸡黍秋,二十年来穿几屦。
衣如悬鹑气栩栩,足垢头脂藏妙处。
欲买桑柘闾里欢,却乘舴艋江湖去。
似寻剑客脱尘埃,北走南游未安堵。
去年篱菊今又黄,安得同尝噀香雾。
西风鏖暑功夫深,老火由来欺稚金。
蛮花缺月午梦短,伐翳正尔开遥岑。
忽看僧珍五字句,妙想寔与神明聚。
清如明月东涧泉,壮如玄豹南山雾。
抑扬顿挫百态随,鸷鸟欲举风迫之。
莫言持此黄初诗,直恐竟亦不能奇。
老怀凛凛受霜气,想见此郎冰雪姿。
鄙夫好诗如好色,嫣然一笑可倾国。
击节歌之侑欢伯,杯中安得着此客。
此客不肯绁尘羁,况复世网如蛛丝。
秋空横河雕鹗上,不许蜂蝶同所归。
汉家太尉死宗社,大鸟泣坟天所借。
谢傅未吐活国谋,赍恨怀奇赴泉下。
僧珍向来期此人,颓波砥柱妙入神。
要当叠些湘水滨,唤起犹足张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