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战中场甲榜开,南州多士慰招来。
升平正遇君臣会,俊造须期将相材。
词学尽夸綦北海,经题频问吕东莱。
明公藻鉴归公论,耿耿中天玉镜台。
艺战中场甲榜开,南州多士慰招来。
升平正遇君臣会,俊造须期将相材。
词学尽夸綦北海,经题频问吕东莱。
明公藻鉴归公论,耿耿中天玉镜台。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地方官员主持科举考试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官场气息。诗中“艺战中场甲榜开”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考试现场的紧张与激烈,如同战场一般,考生们在知识的战场上展开角逐。接着,“南州多士慰招来”则表达了对众多才子的欢迎与期待,显示出地方官员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视。
“升平正遇君臣会,俊造须期将相材”两句,既赞美了当前社会的太平盛世,也寄寓了对人才的厚望,希望他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接下来,“词学尽夸綦北海,经题频问吕东莱”两句,则点出了考试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度,涵盖了文学与经学两个方面,体现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最后,“明公藻鉴归公论,耿耿中天玉镜台”两句,以“明公”自指,表达了对自己公正评判能力的信心,同时也将考场比作高悬于天际的玉镜台,寓意着公平与透明。整首诗不仅展现了科举考试的庄重与神圣,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才选拔的深切关注和期望。
石楼绕清伊,尘土天所限。
人言无僧久,草满不复刬。
滩声激悲壮,山意出高蹇。
当年香山老,挂冠遂忘返。
高情留诗轴,清话入禅版。
谁言海山去,萧散仍在眼。
溪寒不可涉,倚杖西林晚。
弓刀十驿岳莲州,渭水秦山得意秋。
王粲从军正年少,庾郎入幕更风流。
寒乡况味真鸡肋,清镜功名属虎头。
寄谢溪风亭上月,老夫乘兴欲西游。
七赴皇都,三经殿试,怎知炼气绵绵。
心猿休歇,意马罢强颠。
燕处申申快意,仗清净、固住灵源。
玄玄处,三光并秀,照耀洞中天。
劝君开觉悟,休驰才俊,听取余言。
有逍遥妙路,无说无传。
决烈一刀两段,绝缘虑、自是通玄。
真功就,留侯的裔,继踵作神仙。
专烧誓状,谨发盟言。遵依国法为先。
但见男儿女子,父母如然。
水除气财酒色,弃荣华、戒断腥膻。
常清静,更谦和恭谨,无党无偏。
布素婪耽度日,饥寒后,须凭展手街前。
不得贪财诳语,诈做高贤。
常怀慎终如始,遇危难、转要心坚。
如退道,愿分身万段,永镇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