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精致而幽深的画面,以湘妃黛色的土花为引,暗示了女子的哀愁与情感。"铅泪难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伤,仿佛泪水如铅般沉重,难以消解。"清韵谁敲"则转而描绘了琴声,暗示了女子的才情和孤独,不是犀椎(粗犷的乐器)而是凤翘(可能指细巧的琴键),暗示了她的细腻与高雅。
接下来,词人想象这琴声将永远伴随在端溪紫砚旁,如同秋潮般绵延不断,寓意着情感的持久和深沉。最后两句,鹦鹉学舌般的"鹦鹉偷教",形象生动,暗示了女子的琴艺之妙,连鹦鹉都学会了模仿。"方响前头见玉箫"则描绘出乐声悠扬,如玉箫般清脆动听,引领听众进入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
总的来说,纳兰性德的这首《采桑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的才情与哀愁,以及她与琴声的深深交融,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富有诗意的意境。
蓼岸蘋汀,绿水外,数间茅屋。
斜阳小,茫茫暮霭,乱山古木。
似是耕烟得意笔,又疑米老惬心作。
想化工,笔墨已云烟,巧生熟。笔未到,神已足。
真墨宝,出书簏。披图游遍了,胸中丘壑。
妙手荆关今已杳,三王以后无人续。
信平生,品画眼无花,真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