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翠虹影,腾攫上轻绡。
只应西岳峰顶,仙掌共高标。
下有茯苓千岁,阅尽秦封汉代,甲子等昏朝。
仿佛度清籁,中夜奏箫韶。荣三秀,擎五粒,势岧峣。
龙门岋嶪,穹然东控海门潮。
已兆松生腹上,伫起东山安石,玉烛待公调。
寿域九州遍,方许访王乔。
谁写翠虹影,腾攫上轻绡。
只应西岳峰顶,仙掌共高标。
下有茯苓千岁,阅尽秦封汉代,甲子等昏朝。
仿佛度清籁,中夜奏箫韶。荣三秀,擎五粒,势岧峣。
龙门岋嶪,穹然东控海门潮。
已兆松生腹上,伫起东山安石,玉烛待公调。
寿域九州遍,方许访王乔。
这首《水调歌头》(其二)由清代诗人宋琬所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开篇“谁写翠虹影,腾攫上轻绡”,以“翠虹”比喻山峰之绿意盎然,如同彩虹般映照在轻柔的丝绢之上,形象地描绘出山峰的美丽与轻盈。接着,“只应西岳峰顶,仙掌共高标”,将此景与传说中的西岳华山相联系,仙掌象征着超凡脱俗,与山峰之巅遥相呼应,增添了神秘与崇高之感。
“下有茯苓千岁,阅尽秦封汉代,甲子等昏朝”,这一句通过茯苓的千年生长,象征时间的漫长与历史的更迭,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与历史变迁的感慨。茯苓作为长寿之物,也暗含了对长寿与不朽的向往。
“仿佛度清籁,中夜奏箫韶”,描绘了一幅夜晚山林间清风徐来、箫声悠扬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荣三秀,擎五粒,势岧峣”,进一步赞美山峰的壮丽与独特,三秀和五粒可能是指山峰上的珍稀植物或特定景观,表现了山峰的生机勃勃与独特之美。
“龙门岋嶻,穹然东控海门潮”,将山峰比作龙门,其巍峨之势直抵东海之潮,不仅展现了山峰的雄伟,也寓意着力量与控制力。
“已兆松生腹上,伫起东山安石,玉烛待公调”,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松树似乎在山峰的“腹部”生长,预示着未来的希望与稳定。东山安石则暗示了稳固与安全,玉烛待公调则表达了对贤者的期待与敬仰。
最后,“寿域九州遍,方许访王乔”,表达了诗人对普天之下皆享太平之福的美好愿景,以及对能够遇见神仙王乔的渴望,体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历史与时间的深思、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丰富的意境与深邃的情感。
破鼎如铛价万金,古文科斗费推寻。
不须更待琴弦足,会有幽人识此心。
前年谬入文昌里,堆案簿书如黑蚁。
左凫右鹜去复来,大叫发狂那得止。
开眼忽见同舍郎,英气律兀髯而长。
时于谈间出妙语,似濯大暑遭风凉。
自夸才高足馀刃,屡以豪篇相折困。
我衰嚄唶安可当,晋甲未兴齐已遁。
今年别我西入关,意气峥嵘喜动颜。
秦山渭水笑谈里,剑阁峨嵋指顾间。
古公去后风俗好,南亩劝耕农事早。
一篇七月是图经,不待下车心已了。
髯卿故自读书人,想有仁风慰彼民。
班取新诗一千首,闭阁莫开长饮酒。
簿领动移日,尘埃纷满城。
空令牛马走,坐见鄙吝生。
文章虽小技,不激安能鸣。
邂逅得之子,接语意已惊。
谈锋苦豪放,心地实坦平。
凛如君北斗,嘒然吾小星。
忽闻补吏去,曾不与我评。
长啸登扁舟,心远气甚英。
先师仲尼父,昔尝泥此行。
寄声陈父老,君盖何当倾。
须知此客佳,馆谷幸少宏。
富贵亦土苴,名声忌峥嵘。
请谢郭子横,去矣勿觥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