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水调歌头二首·其二》
《水调歌头二首·其二》全文
清 / 宋琬   形式: 词  词牌: 水调歌头   押[萧]韵

谁写翠虹影,腾攫上轻绡。

只应西岳峰顶,仙掌共高标。

下有茯苓千岁,阅尽秦封汉代,甲子等昏朝。

仿佛度清籁,中夜奏箫韶。荣三秀,擎五粒,势岧峣。

龙门岋嶪,穹然东控海门潮。

已兆松生腹上,伫起东山安石,玉烛待公调。

寿域九州遍,方许访王乔。

(0)
鉴赏

这首《水调歌头》(其二)由清代诗人宋琬所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开篇“谁写翠虹影,腾攫上轻绡”,以“翠虹”比喻山峰之绿意盎然,如同彩虹般映照在轻柔的丝绢之上,形象地描绘出山峰的美丽与轻盈。接着,“只应西岳峰顶,仙掌共高标”,将此景与传说中的西岳华山相联系,仙掌象征着超凡脱俗,与山峰之巅遥相呼应,增添了神秘与崇高之感。

“下有茯苓千岁,阅尽秦封汉代,甲子等昏朝”,这一句通过茯苓的千年生长,象征时间的漫长与历史的更迭,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与历史变迁的感慨。茯苓作为长寿之物,也暗含了对长寿与不朽的向往。

“仿佛度清籁,中夜奏箫韶”,描绘了一幅夜晚山林间清风徐来、箫声悠扬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荣三秀,擎五粒,势岧峣”,进一步赞美山峰的壮丽与独特,三秀和五粒可能是指山峰上的珍稀植物或特定景观,表现了山峰的生机勃勃与独特之美。

“龙门岋嶻,穹然东控海门潮”,将山峰比作龙门,其巍峨之势直抵东海之潮,不仅展现了山峰的雄伟,也寓意着力量与控制力。

“已兆松生腹上,伫起东山安石,玉烛待公调”,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松树似乎在山峰的“腹部”生长,预示着未来的希望与稳定。东山安石则暗示了稳固与安全,玉烛待公调则表达了对贤者的期待与敬仰。

最后,“寿域九州遍,方许访王乔”,表达了诗人对普天之下皆享太平之福的美好愿景,以及对能够遇见神仙王乔的渴望,体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历史与时间的深思、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丰富的意境与深邃的情感。

作者介绍
宋琬

宋琬
朝代:清   字:玉叔   号:荔裳   籍贯:莱阳(今属山东)   生辰:1614~1674

宋琬(1614-1673),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山东莱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曾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吏部稽勋司主事、陇西右道佥事、左参政,康熙十一年(1672),授通议大夫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翌年,进京述职,适逢吴三桂兵变,家属遇难,忧愤成疾,病死京都,时年59岁。
猜你喜欢

古意堂

破鼎如铛价万金,古文科斗费推寻。

不须更待琴弦足,会有幽人识此心。

(0)

郊行三首·其一

柳边村径逐门成,聊许閒人到处行。

去懒苦憎牛马走,归迟生怯凤凰城。

(0)

九月一日舟次雍邱次翟静叔韵

砌下蛩声日夜催,秋之为气信悲哉。

西风不送愁归去,白发能将老到来。

涸辙久知吾有命,壮图今见子方开。

相宽更辱新诗句,川上难忘逝者哀。

(0)

送宋宏甫出守邠州

前年谬入文昌里,堆案簿书如黑蚁。

左凫右鹜去复来,大叫发狂那得止。

开眼忽见同舍郎,英气律兀髯而长。

时于谈间出妙语,似濯大暑遭风凉。

自夸才高足馀刃,屡以豪篇相折困。

我衰嚄唶安可当,晋甲未兴齐已遁。

今年别我西入关,意气峥嵘喜动颜。

秦山渭水笑谈里,剑阁峨嵋指顾间。

古公去后风俗好,南亩劝耕农事早。

一篇七月是图经,不待下车心已了。

髯卿故自读书人,想有仁风慰彼民。

班取新诗一千首,闭阁莫开长饮酒。

(0)

次韵李萧远送叶少协赴官陈州

簿领动移日,尘埃纷满城。

空令牛马走,坐见鄙吝生。

文章虽小技,不激安能鸣。

邂逅得之子,接语意已惊。

谈锋苦豪放,心地实坦平。

凛如君北斗,嘒然吾小星。

忽闻补吏去,曾不与我评。

长啸登扁舟,心远气甚英。

先师仲尼父,昔尝泥此行。

寄声陈父老,君盖何当倾。

须知此客佳,馆谷幸少宏。

富贵亦土苴,名声忌峥嵘。

请谢郭子横,去矣勿觥觥。

(0)

杨时可作十诗以寄河间诗之所及非吾僚则吾友也因悉次其韵以和之又以其所以赠我者复赠时可作还字韵·其二

仕官百僚底,文章两汉间。

著书虽寂寞,此生那可攀。

结交论意气,恨别阻河山。

屡过扬雄宅,令人载酒还。

(0)
诗词分类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诗人
王仁裕 商景兰 沈德潜 富弼 任昉 谢惠连 王湾 卢延让 贾至 张继 卢象 武三思 郑成功 徐有贞 萧颖士 丘迟 赵执信 卢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