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风吹黄埃起,落日驱征车。
何代此开国,封疆百里馀。
古今不相待,朝市无常居。
昔人城邑中,今变为丘墟。
昔人墓田中,今化为里闾。
废兴相催迫,日月互居诸。
世变无遗风,焉能知其初。
行人千载后,怀古空踌躇。
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风吹黄埃起,落日驱征车。
何代此开国,封疆百里馀。
古今不相待,朝市无常居。
昔人城邑中,今变为丘墟。
昔人墓田中,今化为里闾。
废兴相催迫,日月互居诸。
世变无遗风,焉能知其初。
行人千载后,怀古空踌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萧瑟的秋景,并通过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开篇两句,设定了一种萧瑟而又深远的秋天景象。野色用“莽苍”来形容,显示出一种荒凉而深邃的颜色;“秋声”则是通过“萧疏”一词,传达了落叶纷飞的声音,使人感受到季节更替带来的凄清。
接着,“风吹黄埃起,落日驱征车。” 这两句通过动态的描写,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紧迫感。风吹起尘土,落日催促着行人的车马,加快了时间流逝的步伐。
“何代此开国,封疆百里馀。” 这里的“何代”暗示了历史的久远,而“此开国”则指向某个朝代的建立和疆域的扩张。然而,这些繁华如今只剩下回忆。
“古今不相待,朝市无常居。” 这两句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迁,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无法相守的哀愁。
“昔人城邑中,今变为丘墟。昔人墓田中,今化为里闾。” 通过对比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诗人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废兴更替。
“废兴相催迫,日月互居诸。” 这两句继续强调了历史变迁的速度和不可阻挡性。废墟与兴盛交替,不断地在时间长河中演进。
“世变无遗风,焉能知其初。” 面对这样迅速而又彻底的变化,诗人感慨于无法追溯历史之始。
最后,“行人千载后,怀古空踌躇。” 这两句表达了千年之后的游子,对于昔日繁华所留下的遗迹和传说,仍然心存怀念与不舍。这种情感在诗中被表现为一种无可奈何的踌躇。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历史变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历史更替和人类活动无常的深刻感悟。
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
龙如骏马,车如流水,软红成雾。
太一池边,葆真宫里,玉楼珠树。
见飞琼伴侣,霓裳缥缈,星回眼、莲承步。
笑入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
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归去。
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
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