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内架堂,命似堂中烛。
风急吹烛灭,即是空堂屋。
家贫无好衣,造得一袄子。
中心禳破毡,还将布作里。
清贫常使乐,不用浊富贵。
白日串项行,夜眠还作被。
身如内架堂,命似堂中烛。
风急吹烛灭,即是空堂屋。
家贫无好衣,造得一袄子。
中心禳破毡,还将布作里。
清贫常使乐,不用浊富贵。
白日串项行,夜眠还作被。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朴实的语言,描绘了贫苦生活中的坚韧与乐观态度。
首句“身如内架堂,命似堂中烛”,将人的身体比作支撑房屋的骨架,生命比作屋内的蜡烛,形象地展示了人在物质世界中的脆弱与依存。接着,“风急吹烛灭,即是空堂屋”,风来时,蜡烛容易熄灭,象征着生活的不稳定和易逝。这几句通过自然现象的描绘,寓言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接下来,“家贫无好衣,造得一袄子。中心禳破毡,还将布作里”,描述了在贫困条件下,人们只能制作简陋的衣服。尽管衣物粗糙,但依然能保暖,体现了在艰苦环境中的人们仍能自给自足,保持生活的尊严。
“清贫常使乐,不用浊富贵”,表达了对清贫生活的赞赏,认为清贫能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过于追求物质的富贵反而可能带来烦恼和不满足。这种观点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富足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
最后,“白日串项行,夜眠还作被”,白天行走时,衣服可以作为保护,夜晚则可以当作被子使用。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能够灵活利用现有物品,适应环境,体现了生活的智慧和适应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展现了贫苦生活中的人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乐观,以及对简单生活的珍惜和满足,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