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落溟涨晓,蒲门郁苍苍。
登楼礼东君,旭日生扶桑。
毫釐见蓬瀛,含吐金银光。
草木露未晞,蜃楼气若藏。
欲游蟠桃国,虑涉魑魅乡。
徐市惑秦朝,何人在岩廊。
惜哉千童子,葬骨于眇茫。
恭闻槎客言,东池接天潢。
即此聘牛女,曰祈长寿方。
灵津水清浅,余亦慕脩航。
廓落溟涨晓,蒲门郁苍苍。
登楼礼东君,旭日生扶桑。
毫釐见蓬瀛,含吐金银光。
草木露未晞,蜃楼气若藏。
欲游蟠桃国,虑涉魑魅乡。
徐市惑秦朝,何人在岩廊。
惜哉千童子,葬骨于眇茫。
恭闻槎客言,东池接天潢。
即此聘牛女,曰祈长寿方。
灵津水清浅,余亦慕脩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的画面,诗人站在城楼上眺望远方,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生命的短暂。
“廓落溟涨晓,蒲门郁苍苍。”开篇便以广阔的天地与苍茫的边塞景象,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又略带忧郁的情绪。蒲门,这里应是指军事要塞或边关的地方,它郁郁葱葱,给人以荒凉之感。
“登楼礼东君,旭日生扶桑。”诗人登上城楼,对着东方的太阳行礼,旭日初升,从扶桑(古代星名)处露面,这是对朝气蓬勃景象的描绘,也隐含了对光明与希望的向往。
“毫釐见蓬瀛,含吐金银光。”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光比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如同细小如毫釐的丝线所编织出的锦绣,又似是含苞吐放的花朵散发出金银般的光泽。
“草木露未晞,蜃楼气若藏。”草木上还挂着露珠,没有被旭日晒干,蜃(古代一种建筑)楼中的气息似乎在静悄悄地积聚。这两句描写了早晨边塞的清新与宁静。
“欲游蟠桃国,虑涉魑魅乡。”诗人表达了想要去遥远仙境(蟠桃国)的愿望,但又担心会误入鬼怪出没的地方,这反映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忧虑。
“徐市惑秦朝,何人在岩廊。”这两句中的“徐市”可能是指边塞的一种市场或集市,而“秦朝”则是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诗人似乎在询问,在那遥远的过去,是谁在那些高耸的岩石建筑中。这两句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往昔时光的探寻。
“惜哉千童子,葬骨于眇茫。”这里表达了对于那些年轻生命(千童子)早逝、埋骨在辽阔无际的土地上的哀叹。这是诗人对生命脆弱和边塞战争悲剧的感慨。
“恭闻槎客言,东池接天潢。”槎客可能指的是旅行者或游子。诗人谦逊地聆听着这些行者的叙述,他们谈论的是东方的池水与天边相连,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通向仙境的意境。
“即此聘牛女,曰祈长寿方。”诗人在这里提到一种神话中的情节,或许是要请来仙女(牛女),祈求她传授长生不老的秘法。这又是一种对美好生活和永恒青春的渴望。
“灵津水清浅,余亦慕脩航。”最后两句中,“灵津”可能是指神圣或仙境中的渡口。诗人表达了自己也向往那种清澈如同灵界的水域,并且希望能够像传说中的仙舟那样,乘坐一叶轻舟,飘渺于浩瀚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色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现,勾勒出了一种超脱凡尘、向往美好生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