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风犹见,春官典可论。
中规成肉好,杂器胜瑶琨。
似有真人气,曾无刚刻痕。
每因兆多谷,珍重未忘言。
汉代风犹见,春官典可论。
中规成肉好,杂器胜瑶琨。
似有真人气,曾无刚刻痕。
每因兆多谷,珍重未忘言。
此诗描绘了一件汉代玉器——“汉玉蟠螭谷璧”的精美与独特。诗人以细腻的笔触,从多个角度赞美了这件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首先,诗人提到“汉代风犹见”,意指这件玉器保留了汉代的风格与特色,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接着,“春官典可论”则暗示了这件玉器在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地位,是研究古代礼制与文化的珍贵资料。
“中规成肉好,杂器胜瑶琨”两句,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中规”(即圆形)的玉璧与“杂器”(各种形状的玉器)进行比较,强调了谷璧的独特之处。其中,“肉好”(即玉璧的圆心部分)与“瑶琨”(美玉)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谷璧的材质之美与工艺之精。
“似有真人气,曾无刚刻痕”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件玉器艺术表现力的高度赞赏。这里的“真人气”指的是作品中蕴含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而“曾无刚刻痕”则赞扬了工匠在制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高超技艺与细腻情感,没有一丝粗犷或硬朗的痕迹,完美地体现了玉石的温润与内敛。
最后,“每因兆多谷,珍重未忘言”两句,诗人感慨于这件玉器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启示与影响。通过这件小小的玉璧,人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审美观念乃至哲学思想,其价值不可估量。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是对“汉玉蟠螭谷璧”这一文物的赞美,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颂扬,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雨晴秋稼如云屯,豆没鸡兔禾没人。
老农欢笑语行路,十年俭薄无今晨。
无风无雨更一月,藜羹黍饭供四邻。
天公似许百姓足,人事未可一二论。
穷边逃卒到处满,烧场入室才逡巡。
县符星火杂鞭箠,解衣乞与犹怒嗔。
我愿人心似天意,爱惜老弱怜孤贫。
古来尧舜知有否,诗书到此皆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