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
青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
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
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
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
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
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
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
青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
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
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
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
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
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
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诗人以其特有的艺术感受和生活体验,捕捉到了盛夏时节的炎热景象与人们求取清凉的心理。"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两句,生动地描绘出烈日当空、连绵不断的酷暑,以及这种高温给人类带来的炙烤感受。
接着,诗人通过"青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表达了对清凉之风的渴望与无奈。这里,"青风"象征着自然界中难得的清新气息,而"草树不动摇"则暗示着连大自然也似乎在酷热中失去了生机。
诗人随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这两句既是对寻找避暑之所的探讨,也反映了诗人急切的心情和渴望逃离尘世炎热的愿望。
接下来,"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诗人通过实际行动——登上佛阁来寻找避暑的安宁之地。这里,"佛阁"不仅是物理空间,也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超脱。"清凉近高生"表达了在高处获得清新感受,"烦热委静销"则写出了烦躁和热情在宁静中逐渐消散。"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飖"描绘出诗人放松自我、心旷神怡的状态。
最后,"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诗人在欣赏了高处的清凉后,转而思索起下面的田野和期待着雨水的农作物。这两句表达了对土地与农作物命运的关切,以及作为个体所能做出的努力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比炎热与清凉、尘世与超脱,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意象世界。它不仅描绘了夏日避暑之景,更深入探讨了人在自然中的微小与渺小,以及个体对于更大环境变化所能做出的有限而又真挚的努力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