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一为用,十室九不完。
东西南北人,坏屋敢求安。
昨闻府兵下,徒跣入荆菅。
一市人尽虚,衡门驻旌竿。
还家动盈月,瓶粟久已殚。
幸兹西涧西,草堂适平宽。
竹林最无恙,秀色雨始干。
石梁不可援,更造酾风湍。
扫地山气润,开轩水声寒。
留榻依故处,援琴较初弹。
宾客稍稍来,畦蔬亦朝餐。
坐中谈时事,废食各永叹。
西峰数里外,草窃除岂难。
盛夏兵既集,翱翔彼河干。
乃知荆扬交,蝶血原野丹。
频年劳人马,未得贼肺肝。
憧憧往来地,供亿困百端。
我生固其时,飘飖愧飞翰。
干戈一为用,十室九不完。
东西南北人,坏屋敢求安。
昨闻府兵下,徒跣入荆菅。
一市人尽虚,衡门驻旌竿。
还家动盈月,瓶粟久已殚。
幸兹西涧西,草堂适平宽。
竹林最无恙,秀色雨始干。
石梁不可援,更造酾风湍。
扫地山气润,开轩水声寒。
留榻依故处,援琴较初弹。
宾客稍稍来,畦蔬亦朝餐。
坐中谈时事,废食各永叹。
西峰数里外,草窃除岂难。
盛夏兵既集,翱翔彼河干。
乃知荆扬交,蝶血原野丹。
频年劳人马,未得贼肺肝。
憧憧往来地,供亿困百端。
我生固其时,飘飖愧飞翰。
这首明代马治的《官军后还西涧草堂》描绘了战乱后的社会景象和个人生活。诗的前半部分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艰难,如“干戈一为用,十室九不完”,表达了战乱的残酷和家园的破败。诗人自己“徒跣入荆菅”、“衡门驻旌竿”,流露出对动荡局势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
后半部分转向诗人归家后的田园生活,他在西涧草堂找到暂时的安宁,“竹林最无恙,秀色雨始干”,展现了自然景色的清新与宁静。然而,他并未忘却现实,“西峰数里外,草窃除岂难”,表明对安全问题的警觉。诗中还提及了战事的频繁和民生的困苦,“盛夏兵既集,翱翔彼河干”,以及对结束战乱的期盼。
最后,诗人以个人的飘零生活与国家的动荡相对照,表达出深深的忧虑和自省,“我生固其时,飘飖愧飞翰”。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战争的控诉,又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独特观察和感慨。
环翠五六里,深藏三四家。
风高鸣雁序,春暖茁兰芽。
门巷分楠直,溪流带竹斜。
我来风雪晓,倚杖看梅花。
黄柑压树酒浮蚁,红叶满林梅放花。
三叠青山老竹杖,十年明月故人家。
豫章实佳木,寻丈早异众。
匠石虽未顾,终解作梁栋。
社栎大蔽牛,不资世所用。
弃置成散材,岁久即空洞。
诚由天所产,亦在德者种。
吾儿豫章流,丱角不好弄。
经训虽未通,数过辄成诵。
只今十五六,举止颇持重。
仰赖师友功,缀缉成赋颂。
积丝未盈尺,粗喜入机综。
胡为不自量,将使应乡贡。
文场倍千数,作者岂倖中。
而子于其间,燕雀杂鸾凤。
铅刀未易割,庶可供一鬨。
造物果何如,往往形吉梦。
天其助我心,勿使汝放纵。
业贵精于勤,耐取晓窗冻。
文章实公器,妙语世人共。
岁朝哦此诗,洗盏揭春瓮。
吾家有阴德,行矣光炎宋。
造化有真机,寒暑不停轴。
秋风促络纬,春雨鸣播谷。
一气臂屈伸,万事手翻覆。
得牛或贻灾,失马讵非福。
七侯梁冀诛,三妹国忠族。
鼎贵正酣豢,旁窥已鱼肉。
自古圣贤徒,不耻贫贱辱。
忠信以为宝,岂弟而干禄。
但信命行藏,不计得迟速。
泰极必有否,剥烂乃为复。
一理无间断,九卦要精熟。
梦起独忘言,窗前数丛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