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此诗描绘了一位归乡旅人在黄昏时分,于蒲类津附近所见所感。开篇“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家园的无尽哀愁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已经中断,只能在万水千山中徒增旅人的思乡之情。
接着,“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写出了自然景观,山路依旧向南延伸,而河流则自北而来,这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描述,也象征着诗人内心对于归途的渴望与无奈。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则捕捉了黄昏时分的景象,晚风带来了边塞的萧瑟气息,而初升的新月投下了边关的秋意,这些自然之物都让诗人更加感受到旅途中的孤独与凄凉。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描绘了一种战备紧张的氛围,夜晚的营火连成一线,与白昼升起的烽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边塞战争频发的背景。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只知道战争与功名的人的无奈与同情,龙庭指代军事将领,他们的生活充满战斗,而燕颔(燕尾,即古代官帽的一种)则象征着官职和荣誉,但这些对于诗人来说,并不值得羡慕。
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则是对历史上的贤良将领兰陵公(指兰陵萧何)的赞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的失望和无力感,不愿让后世因自己的不作为而感到羞愧。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与战争氛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及对英雄将领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时代的无奈和个人命运的悲凉。
饥乌哑哑枝上啼,秋风萧萧吹客衣。
儒冠误身不得归,女痴妻寒病乳老。
归来聚首贫亦好,我固知之归不早。
束书十载游长安,一官远谢医卜贤。
托生长镵直可怜,今君别我还故里。
想见亲朋问所以,为言憔悴京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