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重轮,照天下。使天若无明月,万古当为长夜。
何夜无月,月有虚盈。谁为匪民,达者成名。
月重轮,照天下。使天若无明月,万古当为长夜。
何夜无月,月有虚盈。谁为匪民,达者成名。
这首诗以“月重轮”为题,描绘了月亮在夜空中轮回照耀的壮丽景象,赋予了月亮以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诗人通过“月重轮”的意象,表达了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以及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敬畏。
首句“月重轮,照天下”,直接点出主题,形象地描绘了月亮如同一轮巨大的车轮,在夜空中转动,照亮整个世界。这不仅展现了月亮的物理特性,更蕴含了其作为自然界中重要光源的意义,给人以光明和温暖的感觉。
接着,“使天若无明月,万古当为长夜”,诗人通过假设,强调了月亮对于地球生命的重要性。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世界将陷入永恒的黑暗,暗示了月亮不仅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光明之源。
“何夜无月,月有虚盈”,这两句则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指出无论何时何地,月亮都存在并展现出其不同的形态——有时满圆如镜,有时则半盈或亏缺。这种变化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性和生命的多样性,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谁为匪民,达者成名”,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诗人提出疑问:“谁是不值得被关注的民众?”同时表达了对“达者”(即有能力、有见识的人)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引领社会进步,成就一番事业。这里既有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也蕴含了对社会公正和道德理想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月亮的自然之美,探讨了光明、希望、自然规律、人生变化以及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宇宙万物的深刻洞察。
华堂左右皆山川,登堂一见心茫然。
松林忽在素壁上,几杖却对阴崖前。
百年老树横高枝,正当太古阴云垂。
近前细看才拱把,生气凛凛如十围。
尚想昔年初下笔,指顾江山生咫尺。
梁栋已受长风吹,衣裘若溅洪涛湿。
回山倒海不作难,此意谁能传笔端。
李成骨朽道宁死,况复郑虔杨契丹。
吾知此图未易逢,颇思摹写置座中。
鹅溪生绡不难致,只恐今世无良工。
硖内如播州,旷绝谁与邻。
君昔居其间,簿书良苦辛。
舍之遂西游,五见岷峨春。
屡为帐下士,皆称席上珍。
昨闻乘轺使,去作观国宾。
虽歌马离厩,肯效鹰著人。
蹭蹬何所归,复踏巴渝尘。
手持太府书,仰推明主仁。
约束狴犴吏,哀矜鳞介民。
为予语父老,今使子国新。
江边看云望青霄,谁知隔江以扇招。
机缘句语无可录,要如芝岭居上饶。
镕铁作牛石作燕,鸣亦不闻飞不见。
凛然独立纨绮中,大帛之冠衣大练。
果能出世去九州,绝意著书为穷愁。
请来言下辨白黑,试观海头并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