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赭凿填石,不受鞭箠考。
零落楚江浒,相峙矗三岛。
穿松得细径,据一陵二小。
奔流浩浩来,五色烂华藻。
至宝地不惜,绝境天所造。
谁言两蛾黛,功夺京兆巧。
终朝对颦蹙,似为今古恼。
然犀矶沉沉,跨鲸月皎皎。
丝纶三千丈,蒙冲百万棹。
天风吹过梦,多忧只空老。
今者吾与子,所惬在幽讨。
供帐莫匆匆,槃觞从草草。
雅琴鼓一再,领此风日好。
临崖发清啸,倚树或颠倒。
礼存玉帛外,纵弛或一道。
兴极不知归,白鸥破晴昊。
秦赭凿填石,不受鞭箠考。
零落楚江浒,相峙矗三岛。
穿松得细径,据一陵二小。
奔流浩浩来,五色烂华藻。
至宝地不惜,绝境天所造。
谁言两蛾黛,功夺京兆巧。
终朝对颦蹙,似为今古恼。
然犀矶沉沉,跨鲸月皎皎。
丝纶三千丈,蒙冲百万棹。
天风吹过梦,多忧只空老。
今者吾与子,所惬在幽讨。
供帐莫匆匆,槃觞从草草。
雅琴鼓一再,领此风日好。
临崖发清啸,倚树或颠倒。
礼存玉帛外,纵弛或一道。
兴极不知归,白鸥破晴昊。
这首诗名为《蛾眉亭》,作者是宋末元初的诗人白珽。从艺术风格和用词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哲理。
"秦赭凿填石,不受鞭箠考。" 这两句开篇即展现了宏伟壮观的意境,秦赭指的是长城,凿填石头表明了古人在自然力的抗衡下所做出的巨大工程,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力度与天命之间的无奈。
"零落楚江浒,相峙矗三岛。" 这两句则转入对水景的描绘,楚江之畔,三岛耸立,给人以静谧之感,但也透露出一种孤独与遥远。
"穿松得细径,据一陵二小。奔流浩浩来,五色烂华藻。" 这几句中,诗人通过对山路、陵墓和奔腾河水的描写,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同时也隐含着生命无常与历史沧桑之感。
"至宝地不惜,绝境天所造。谁言两蛾黛,功夺京兆巧。终朝对颦蹙,似为今古恼。" 这几句中,“至宝”指的是珍贵之物,而“绝境”则是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表达了自己对于功业与天地造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时光无情、历史长河中的个人渺小感。
"然犀矶沉沉,跨鲸月皎皎。丝纶三千丈,蒙冲百万棹。天风吹过梦,多忧只空老。" 这几句中,“犀矶”、“跨鲸”描绘了山水之雄伟,"丝纶"则是对时间长河的比喻,而“天风吹过梦”则象征着生命如同一场梦幻。诗人在此表达了一种面对自然、历史与个人命运时的无奈与忧虑。
"今者吾与子,所惬在幽讨。供帐莫匆匆,槃觞从草草。雅琴鼓一再,领此风日好。临崖发清啸,倚树或颠倒。礼存玉帛外,纵弛或一道。兴极不知归,白鸥破晴昊。" 这几句中,“吾与子”表明了诗人在此时此地的存在感,而“所惬在幽讨”则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供帐”、“槃觞”等物件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超脱的氛围。"雅琴鼓一再"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兴极不知归”则是对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多样的自然景观和深邃的情感,构筑了一幅充满哲理与情怀的画卷。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造诣,更透露了他对于生命、时间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攀辕父老杂儿童,十载重欣见此风。
可但三年方论定,亦由去日与初同。
一尘不染冰常莹,万折难回水必东。
正直自应神所介,人心况有是非公。
微生叹数奇,衰疾久见面。
遥闻乡大夫,今日潘怀县。
列宿罗胸中,可但书万卷。
抚字究衷曲,诛求无俗见。
已多钟子知,且上北海荐。
顾以疾自歉,往见身如绊。
缅想沧浪台,吏退足清燕。
诗坛建旗鼓,来往纷俊彦。
未修维梓敬,徒起临渊羡。
邂逅得披承,英风起衰懦。
腼颜谢不敏,多言几诞谩。
归来饬泓颖,秋暑尚严惮。
居然得新诗,大篇惊趣办。
瑟缩缀苦语,缄题寄回便。
何当重扣门,一奏白石粲。